《蒲公英》教學案例評析
[教例]:《蒲公英》是一篇以植物蒲公英為題的寓言故事,教給學生通過理解關鍵詞語來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學習第四自然段
1、師過渡:好,你們和書上的小蒲公英們都找到了自己想住的地方,那么一年后我來看大家過得怎么樣。
2、師:時光過得真快!一年過去了,誰能告訴我,你生活在哪?現在什么樣子?(師下去采訪:我生活在森林里,有大樹的呵護,我生活得很好;我生活在湖泊里,很不幸,我被淹死了;我生活在城市里,環境很不好,又沒有泥土,在水泥地板的縫里生活得很不好;我生活馬路邊,生活還好,只是很瘦;我生活在沙漠里,早已被干死了……)
3、師:你們由于當初的選擇不同,于是有了各自不同的生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中的兩顆小種子的結果又怎樣呢?
師:誰來讀讀第4自然段。
(生讀。)板書:早已干死 早已淹死
師:這兩顆種子為什么會死的呢?
(出示句子: 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種子早已淹死;生:因為湖很深,就淹死了,沙漠很干,就干死了。
生:因為沙漠里吸收不到水份,所以干死了,湖泊里水太多,淹死了。)
師:可是當初誰囑咐過它們。
(生:太陽公公。)
師:誰來讀讀太陽公公囑咐的話?
(生讀。)
師:這金光閃閃只是沙漠的表面,這銀花朵朵只是湖泊的表面,所以,他們只看到了?
(生:表面。)板書表面
師:多么可憐的小種子啊,自己練讀練讀。
師:泥土中的蒲公英種子長得怎么樣呢?茁壯成長
(生讀。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種子茁壯成長起來,他們在金燦燦的陽光下競相開放,把大地裝點得更加美麗。)
師:什么叫競相開放。在比什么?
(生:比誰的種子多。生:他們在比誰能把大地裝點得更好。)
師:在金燦燦的陽光下,蒲公英的種子爭著開放,把大地裝點得特別美麗。我們一起讀讀。
師:為什么它們長得特別好。
(生:因為泥土里有足夠的營養。生:因為泥土把營養輸送給它們。)
師:還記得太陽公公的話嗎?誰來讀一讀,只有――
(生:只有黑黝黝的泥土,才是你們生根長葉的地方。)
4.由蒲公英種子的不同結果,你想到了什么?
(生:做人要腳踏實地。)
(生: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
(生:做事要實事求事,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生:還要聽取前輩正確的指導)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以教材文本為依據,引導學生個性化地閱讀。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在“對話”“感受”“體驗”以及“興趣、習慣和語感培養”中加以具體落實。根據本文是一則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讓學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教學時,師創設了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感悟這個哲理。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主體感受,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教師讓學生談談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適時讓學生“辯一辯”。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就是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得到了升華,主體性得到了落實。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時機,在學生做出了有悖于“標準”的回答之后,老師給予恰當的評價,友善的尊重,學生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會得到迥然各異的收獲。教師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簡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注重為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腳手架”。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當課堂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