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用《拉薩的天空》訓練質疑和小組合作學習
三、小組交流
“把你的問題和四人小組的同學共同交流一下!”我一邊發號施令,一邊幫學生分組。全班49人,共12組。交流開始了,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嘰嘰喳喳,鵲聲一片。
“啪!啪!啪!”我掌聲一響,學生回頭坐好,等待我講話。“小朋友剛才的交流非常熱烈,非常好。現在請交流完的小朋友舉手!”有七八位學生沒有完成交流。我請學生來分析原因,從中了解到有的是因為交流前還沒有問題;有的是因為小組交流爭先恐后,秩序混亂;有的是因為別的組員問題太多,時間來不及。
我總結了一下,又說:“小朋友在交流時特別要注意傾聽,哪些問題是你沒發現的,可以在書上增加一個問號,
這叫‘做加法’;你還可以對同學的問題發表意見,幫助他們減掉問號,這叫‘做減法’。聽懂了嗎?下面繼續交流,老師看哪個小組交流得最好。”學生開始交流,秩序明顯好轉。
“好,現在小朋友來說一說,在交流中你增加了哪些問題,又減掉了哪些問題?”學生發言。
“現在請每個小組共同選出一個最想解決的問題,和全班同學交流。”學生開始有序地交流:“拉薩在哪兒?”“為什么稱拉薩是‘日光城’”“課文說,‘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是真的嗎?”“‘映襯’是什么意思?”“‘河畔’是什么意思?”“布達拉宮是什么時候造的?是誰住的?”“最后一節是什么意思?”看,這些都是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的成果!
……
自我評析:由于前面壓著學生不讓提問,教師又在開課后不久說課上完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特別強烈,從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質疑是真實的,也有一定的思考價值,這種教法改變了以理解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以教師牽、引為主要手段的教學方式。在小組合作學習的訓練中,體現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無法到有法的訓練過程。
整體反思:這篇課文是從訓練的角度來設計和操作教學的,教學的機動性和隨意性較大,原來準備二教時的內容,結果上了三教時。這種教學方式是否有些過激,是否有急于求成的感覺?但我還是清楚地認識到,課堂教學的操練就像訓練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一樣,必須有一個反復的過程,而且這樣的反復,還會很長。這將考驗我們教育教學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