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精選3篇)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篇1
《拉薩的天空》優美抒情,通篇文質兼美,讀來令人余香滿口。在寫作特色上格外引人注目。全文緊扣一個“藍”字來寫,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令人神往、藍晶晶,作者濃墨重彩去描繪眼中溢滿的“藍”,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
我在教學本課中,抓住這一課文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有意讓學生去體驗感悟這些佳句,激發學生們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課后,我在反思自己的課堂目標達成、重難點突破等方面上,感覺本課的設計如下幾處亮點:1.指導學生學會抓重點詞、句,引導他(她)們熟讀深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學而且思,才可能免于迷惘和危殆。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不斷在對字詞的感悟中去體會。
如教學“掬”——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生思考這個字為什么是“提手旁”?用動作去體驗一下。于是學生用手作出雙手并起、高高捧住的姿態,在直觀的教學中他們立即理解了:“掬”就是捧起的意思,文中用“掬”字更體現出一種圣潔,輕輕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藍天,用這美麗的藍天流瀉的“透亮”洗臉,這是多么奇妙的啊!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奇妙的感受去讀讀課文吧!自然,學生在讀中仿佛身臨其境,于是便比原來讀得繪聲繪色了。
再如教學“藍晶晶”一詞中的“晶”,學生對這個品字結構的“晶”字特別熟悉,于是我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去教學這個字——晶,雖然由3個“日”字組成,但是它代表的是天上亮閃閃的星星。你瞧!(我動手演示著課件)一顆又一顆的星星,多么亮啊!中國的語言文字就是這樣奇妙,每重復一次,意思就加深一層。文中的“藍晶晶”就是——(生回答)“特別特別的藍”,你們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在這樣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們興致勃勃,他們說出了紅通通、黃乎乎、綠油油等詞,接著我又相繼出示了幾個品字結構的字——“磊”(生回答:石頭多)、“眾”(生回答:人多)、“淼”(生回答:水多),學生們均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得可帶勁了!
2.本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通過展示一幅幅美麗、神奇的拉薩畫卷給學生們欣賞,再配上雄壯高亢的《青藏高原》響徹全場,學生們被深深的陶醉了。確實,孩子們對于拉薩天空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圖片、少量的資料記載上,讓他們親眼目睹,感受才會與眾不同,
3.俗話說:板書是課文的濃縮,也是課文主題的升華,設計好板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脈絡,因此我在本課的板書設計中能緊扣課文內容,同時又巧動心思,將板書串聯起來合為一首可愛的小詩:
天空湛藍明如鏡,(課文第1段內容)一碧如洗顯純凈。(課文第2段內容)
令人神往不忍移,(課文第3段內容)一年四季藍晶晶。(課文第4段內容)
在學生們朗朗的吟誦中,課文的主線已了然于心了。
當然,我在這課中的設計仍然有一些感覺不夠到位的地方:如頻繁地運用及切換課件,有些課文的內容其實無須都投影出來,假如課件能夠用在“最需要用的地方”,如重點詞句、句子的比較,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更有針對性。再如自己感覺對第2段的教學中運用比較手法的句子讓學生體會得還不夠到位:“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合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假如能讓學生看畫面后,自己再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去說一說、比一比,相信還會更理想。
課堂教學藝術,本身就是一門需要不斷完美的藝術,我在不斷的反思中前行,去探索更為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讓自己的課堂不斷迸發出蓬勃的活力與朝氣!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致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審美情趣的好文章.拉薩離我們比較遙遠,同學們對她的認識很少,但能從圖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藍。文中用詞用句優美,如:“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這藍所浸潤,包容,已經到了觸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描繪出這藍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學時借助圖文讓學生親身感受拉薩天空的遼闊、蔚藍,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共鳴。但在教學中我充分讓學生品讀語言,感受美景,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語文能力得到培養.具體做法如下:
本文緊扣一個“藍”字來寫,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讓人無限神游與拉薩的天空上。教學中,我抓住這一特點,在設計上有意識讓學生去體驗感悟這些優美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熟讀深思。如“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學生思考“掬”字為什么用提手旁,請同學用動作去體驗理解“掬”的意思。再讓學生交流: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藍天很藍,像水洗過的一樣。”有的說:“天空藍藍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凈、明亮可以用來洗臉。”也有的:“我覺得天很藍,離我們很近,輕輕用手捧起仿佛就能碰到藍天,藍天就像碧水,就像雙手捧水可以洗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帶著這中神奇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讀得有聲有色。
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引導學生品讀,了解拉薩天空的特點,并通過讀,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拉薩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課文是怎么具體來描寫的呢?
進入后文的閱讀.自由閱讀二,三,四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并用筆把那些最能體現拉薩天空特點的語句勾畫出來.同桌交流后,從這幾個自然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自然段來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在畫畫,讀讀,評評中,在與文本的多次對話中,學生們對拉薩天空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透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拉薩的美.在培養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過程中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師:先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可以讀一遍,也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正確。
生:自由朗讀。
師:同學們讀的特別認真,愿意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聽嗎?要求讀得同學認真讀,其他同學仔細聽。
生1:讀第一自然段。
師:誰來說說他讀得怎么樣?
師:誰愿意再正確地來讀一讀這段文字呢?
生:評價。(通過學生的評價糾正了:湛藍、透亮兩個詞語的讀音)
生:讀第一自然段。(2人)
師:同學們讀得很投入,通過我們的努力,已把所有的生字詞都讀正確了,接下來還要請同學再讀一讀這一自然段,說說拉薩的天空給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自由朗讀后回答。
生1:讀了這一自然段我知道了拉薩的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一樣干凈。
生2:我知道了拉薩的天空像藍寶石一樣藍。
生3:我認為這一段主要寫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
師:這么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說法各不相同,同學們能用書上的一句話來概括天空的特點嗎?
生4: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師:從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知道拉薩的天空很美,(多媒體出示圖畫)瞧,這就是那美麗的天空。這樣的天空使人產生一種怎樣的感想呢?請同學們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閱讀、圈劃,然后同桌交流。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美“有貼著山頂的白云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師:你覺得它寫得美在哪兒呢?
生2:有藍藍的天、白白的云、綠綠的草地,所以我覺得很美。
師:(指圖)是啊,拉薩的天空純凈明潔,令人神往。
生3:我的感受是藍藍的天空好像就在我們的頭頂上,說話得聲音能碰到藍天,伸手就能摸到藍天。
師:那“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是什么意思呢?
生:同桌合作探究。
生1:意思是說用水來洗臉。
生2:用藍天來洗臉。
師:藍天可以洗臉嗎?
生3:是說藍天很干凈,就像清清的水,捧在手里洗一洗臉,多么舒服!
師:你說的真好,你能讀出這種感受嗎?
生3:讀。
師:多媒體出示填空:拉薩的天空藍得( ),它把你的視線( ),讓你( )久久不忍離開。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同桌合作交流。
生1:我覺得拉薩的天空太美了。
生2:拉薩的天空美得令人神往,人們不愿意離開。
師:說得真好,聽老師讀讀這句話,讀出對拉薩天空的深深喜愛。
生:同桌互相讀一讀,讀的好的你就表揚他。
生:讀課文第三段。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透過簡單的語言文字,我們品味出了拉薩天空的美,相信大家一定能將感受到的讀出來,請一位同學來讀讀這1-3自然段,讀出自己的感受,老師為你配上音樂。
生1:配樂朗讀。
師:現在提高點要求,請你來當當拉薩的小主人,將家鄉的天空介紹給我們這些外地的游客。可以用書上的語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先自己準備一下吧!
生:準備,說給同桌聽,指名說……
【案例反思】
這是我教學《拉薩的天空》第1-3自然段的課堂教學實錄,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7課。這篇課文的重點是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并想象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體會作者借對拉薩天空的贊美來表達對拉薩的無限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學時,我充分給學生以自主權,最大限度地在時間上、空間上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同桌探究、班級交流中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獲得學習的技能。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充分去讀,放手讓學生去說,教師不要怕學生說不好,要給充分的時間去思考、探究。如在教學《拉薩的天空》中“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樣一句話時,我讓學生先同桌合作探究,然后指名說,教師再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終于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拉薩的天空很干凈,像清澈的湖水一樣,可以洗臉”。教學實踐的告訴我們:只有大膽地“放”,才能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練的機會,才能讓不同的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才能讓學生帶著自己學習成果,向老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成功,才能得到老師有針對性的幫扶。重要的是,只有大膽地“放”,才能喚醒學生自主意識,激活學生主動參與意識,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得到落實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
拉薩離我們比較遙遠,同學們對她的認識很少,但能從圖文中深感受到那天空之藍。文中用詞用句優美,如:“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仿佛一切事物都被這藍所浸潤,包容,已經到了觸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描繪出這藍天如水的意境。在教學時借助圖文讓學生親身感受拉薩天空的遼闊、蔚藍,通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共鳴。
拉薩的天空為何會如此之藍?在教學時。我有機的結合我們這的天空與拉薩所呈現給我們的天空進行比較,同學們一看就體會到了其中的差別。我們這的天空基本是灰白結合,確實沒有了書中所描寫的藍的感覺,經常寫的藍天白云只是自己所想的:天空原本應該是這樣的。拉薩的天空是那么的藍,透亮、晶瑩,沒有任何的雜質。為何會有此區別,不是同在一片藍天下嗎?——環境。是的,同學們一語道破。兩地天空的不同,從側面也就體現了我們所處環境的不同。我們這環境已遭受破壞,空氣已經不純凈了,工業廢氣把原本湛藍的天空遮住了,讓我們難見天日了。拉薩幾乎沒有工業污染,環境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因此才有那么藍晶晶的,令人神往的天空。在教學中,同學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知道了要保護環境就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從我們的教室,我們的校園做起,做一個保護環境的小衛士。(孫禮君)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篇3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的天空》這是一篇散文,文筆優美,描寫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表達了作者對拉薩的喜愛之情。.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比喻貼切,對拉薩的天空描寫細致而且形象.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審美情趣的好文章。
《拉薩的天空》,通觀全文,一個“藍”字貫穿始終。“湛藍,藍寶石,藍天,藍得讓人神往,藍晶晶”等詞語讓人無限神游于拉薩的天空上。 對于置身江南水鄉的孩童而言,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我進行激趣導入,在《我要去西藏》的音樂聲中讓學生感受人們對西藏的向往。接著讓學生輕讀課文。讀后說說拉薩的天空最大的特點是什么?讓學生初探課文,接著就利用圖片充分地向學生展示拉薩的藍天,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然后,分四人小組進入課文閱讀,找一找哪些詞句的描寫展示了拉薩天空的藍。并在書上進行圈圈點點,讀一讀,議一議感受拉薩天空的藍、美,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中也受到美的教育。然后,讓學生讀讀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進一步感受拉薩天空的美。
最后,我讓學生進行比較,看看我們這里的天空也是湛藍湛藍的嗎?發現區別之處。為何有如此不同,讓學生展開討論。知道環境污染給我們帶來的危害,讓學生知道保護環境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人人爭做環保小衛士。
《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拉薩的天空》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寫景美文。本文語言優美,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現了拉薩天空的湛藍、透亮;展現了布達拉宮的雄偉與壯麗圣潔。
讓我們再回到課文遙望拉薩美麗的天空,它藍得這樣純凈、透亮,藍得那樣讓人神往。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只靠一本教材一塊黑板進行教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果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分析課文怎樣寫出了拉
薩天空的藍和美的層面上,那學生最豐富的審美體驗就很難在這堂語文課里立足。那么這課的教學就會以一本教科書讓師生重進牢籠,線性化的程序教學極可能使孩子們的心靈失去想象,把“拉薩天空的美”變成一個空洞的概念!
多媒體無疑為語文教學開啟了一扇大門,教師可以借助讓學生個體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認同和把握了這一事實,語文教學才能具有先進性。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讓語文教學的審美性、人文性、工具性得到完美的統一。
根據以上認識,我設計了“課文賞讀--閱讀探究--升華情感”的教學模式。
首先我以優美的導語,帶領學生走進美麗的拉薩。在具有濃郁藏族風情的音樂渲染之下,在優美的拉薩自然風光中,教師深情并茂的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
好似把他們帶到了美麗的拉薩,感受到那兒天空的湛藍、透亮。
拉薩對于學生來說,一切都顯得陌生而遙遠。它的天空藍得如何獨特,學生沒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開始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薩的藍天在學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
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
拉薩這個有名的“日光城”,只欣賞了圖片,對于置身江南水鄉的孩童而言僅是淺顯的印象。“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維度的思維和情感都在對話中碰撞、交流,最后達到交融的境界。只有引導學生以聲如文、讀中賞析,才能幫助他們建立豐富的感性認識,理解課文內在的意蘊和情感。我立足于“讓課堂書聲瑯瑯”,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引導他們在對“圣地的窗簾”的反復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凈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的過程中從心里頭悟出了:“圣地的窗簾”,你真美!。
7、拉薩的天空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充分地向學生展示各種拉薩藍天的圖片,把學生引領進遼闊、純凈、如仙境般的天地。
此時讓孩子們用一個詞來形容拉薩的天時,他們異口同聲從心中喊出了“藍!”。情境的創設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品味文中描述藍天的語句時,他們憑借多媒體畫面與自己既有的生活經驗,在心中涌起了對這美麗的天空的無限遐想,產生了獨特而到位的體驗。教學時,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學會思考。如“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讓學生思考“掬”字為什么要提手旁,請同學們用動作去體驗理解“掬”的意思。再讓學生交流,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有的說“藍天很藍,像水洗過的一樣”。有的說“天空藍藍的,像池子里的水干凈,明亮,可以用來洗臉”。在此交流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這種神奇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讀得有聲有色。
整堂課,我立足于“讓課堂書聲瑯瑯”,帶領學生“披文入境”、“潛心會文”,在個體悟讀、集體精讀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引導他們在對“圣地的窗簾”的反復欣賞中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由此感受和再現文章的情思美感。學生在明凈的情緒、純潔的境界不斷得到升華的過程中從心里頭悟出了:“圣地的窗簾”,你真美!
不足之處:一,在講到拉薩天空藍的時候,有學生說仿佛看到天上的白云很白,他們把注意力移到了白云的白,而沒有抓住藍這個特點,我當時沒有及時給出正確的評價。二,講到最后由于時間倉促,我沒有把課文意思深化到要保護壞境,保護自然,保護拉薩的天空,讓它永遠保持湛藍,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