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教學反思
《金子》教學反思
《金子》這一課講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后土地上長出了小草,從中得到啟發,便留下種花,終于獲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要想靠意外的收獲是不現實的。全文內容簡明,情節曲折,其中蘊含的道理比較深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讀為本,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要想獲得財富或成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對彼得說的話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提有價值的問題。然后,我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閱讀來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了課文脈絡。如在導課初讀課文后,讓同學們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彼得有沒有找到金子呢?學生答案有兩種,一種找到了,一種是沒找到。導課時老師的引導,這里所說的金子是指金屬金子。為什么沒找到,你從哪兒看出來的?進入課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彼得是一個吃大苦耐大牢,勤勞能干的人,為以后找到真金作好了鋪奠。說找到金子的同學是從課文最后一自然段看出的。這時教師出示該段,讓學生品讀并提出問題,根據問題展開討論:真金是什么意思?彼得怎么找到真金的?
他的夢想是什么?為什么彼得說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課文內容迎刃而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繁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同時,通過反復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淀,并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朗讀出來。
教學本課時,對語言文字及詞匯的積累處理得較好,如讀到第六自然段時,出示花圖,讓學生用詞語來形容這美麗的情景,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有些詞語的理解,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去理解,如聯系上下文,學會查無字詞典等。
最后對題目的理解也較到位,真正理解了題目的深該含義。
《金子》一課的教學反思
《金子》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章,文章充滿智慧蘊含深刻哲理。寫了一群懷揣發財夢想的淘金者蜂擁來到薩文河畔,他們在這兒拼命地挖呀,掘呀,輕信傳言,盲目隨流,最終只能掃興而回,主人公彼得。弗蕾特也是一位狂熱的淘金者。在眾多淘金者面對一無所獲的現實選擇離去時,他不甘心夢想的落空,選擇了留下。埋頭苦干幾個月,也沒有發現一丁點兒金子。在他灰心地想離去時,從原先坑坑洼洼的土地長出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深受啟發,從而把他的全部精力投入培育花苗這項工作中,最終獲得成功。文章通過彼得。弗雷特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想取得成功,光有辛勤努力是不夠的,它還要有為實現目標而選擇的正確的方法,更要有為實現目標而進行的不懈奮斗。面對三年級既要強化低年級的字詞訓練,又要滲透中高年級的段篇訓練的年級特點,還要考慮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生活經驗等問題,如何把語文的工具性與課文所體現的人文性有機結合,如何設計訓練點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聽、說、讀、寫的能力得到提升,如何去除浮華體現“簡簡單單、扎扎實實、本本分分”的課堂理念,是我在設計本課時思考得最多的問題。幾番修改,最后確立了的教學思路是:借助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品讀重點語句和情節,了解彼得通過辛勤勞動獲得真金的曲折過程,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逐層深入理解“金子”一詞的多種含義。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課文的基礎上,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進一步激發情感受,引導學生積累勵志名言,豐富語言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