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教學反思
金子教學反思
教材解析:
“聽說有人在薩文河畔無意中發現了金子”,于是淘金者們便蜂擁而至。文章的主人公彼得·弗雷特也想去碰碰運氣。正當他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卻發現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智慧告訴彼得·弗雷特,在這片土地上種上鮮花,必將獲得另一種成功。整篇文章內容簡明,情節曲折。從“掃興”到“失望”,從“發現”到“有所感悟”,從“全部精力”到“成功”,作者通過前后兩個故事片段的對比(挖金、種花),既成功塑造了勤勞、堅強的彼得形象,又很好地展示了彼得智慧、機敏的另一面;既將富有哲理、引人啟迪的深刻內涵寓于簡單平實的語言文字中,又巧妙利用語言文字的本身無窮魅力,深入淺出地為學生揭示了這么一個道理:要想獲得財富或者成功,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必須擁有智慧的頭腦。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凸顯學生的感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課的教學設計重在把語言的訓練和學生的感悟、表達融為一體,營造開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與文本積極對話,以讀為本,以悟為本,將閱讀與感悟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完成知識建構的同時明理悟情,獲得思想啟迪。
在教學中我注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仔細挖掘教材,合理確定學習目標。
三年級是一個轉折點,從低年級的以字詞學習為主,一下子到句段的理解體會,對很多學生來說是不適應的,因此教師要仔細挖掘教材,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扶著孩子們品讀詞句,感悟文意。從始至終,我都帶著學生走進彼得的生活,和彼得同喜同悲,同成功、同驕傲,這樣拉近了學生與文章、文中主人公的距離。
本文要引導學生體會“勤勞創造財富”,而文中的彼得在找金子的前后,都是勤勞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他為了挖到金子,也勤勤懇懇地干了好幾個月,可是結果卻仍然一無所獲,所以光有勤勞并不一定能創造財富。從他后來獲得成功的事實可以說明,善于思考、懂得變通,失敗不氣餒并且勤勞肯干,才有可能創造財富。但是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體會不容易。所以我在教學時,創設了很多情境,鼓勵學生和彼得對話、和文本對話、和自己對話,體會彼得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最后終于成功的心路歷程。
二、教學方法多樣,巧妙突破難點。
1、隨文解詞,方法多樣。
字詞教學,我采用了好幾種方法。比如教學“不無驕傲”,我先讓學生說說不無驕傲的意思,然后通過朗讀體會不無驕傲就是非常驕傲、自豪的意思。而詞語“若有所悟”的理解,則是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彼得淘金失敗,他悟到了什么,彼得看到綠絨絨的小草,他悟到了什么,最后終于成功,彼得又悟到了獲得真金的方法。和“埋頭苦干”,學生對這兩個詞的理解是非常的豐滿。
2、巧破難點,方法多樣。
首先,彼得種花,文中只用一句話來描述“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來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長滿了美麗嬌艷的鮮花。”而事實上,彼得是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才換來了成功,這“全部精力”內涵豐富。此處,我利用圖片,配以音樂,創設了說話、寫話的情境,讓學生好好想象一下期間彼得的付出,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彼得為了種花付出了“全部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