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神 教學反思
2.教材作為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依據。但我們不應局限于教材,而應密切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對教材二度開發,以課本為依托,注重課外知識的延伸,使教材所承載所知識能引起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配音教學的方式既新穎、獨特,又尊重了學生的心理特點與主體地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來配音,有一個充分發揮自由個性的空間。同時在為電影配音的過程中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與失敗之后的不甘心。
3、由于學生初次接觸配音這一教學形式,學生的表現還顯得拘謹、不自然,對教材的把握還不透徹。在教學中,教師應循序漸進,不應急于求成。
《軍神》教學反思
《軍神》取自蘇教版第六冊,課文寫了年輕軍人劉伯承參加蔡鍔“討袁護國運動”右眼嚴重致殘后,堅持不用麻醉藥、忍受巨大疼痛接受72刀手術治療,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表現了劉伯承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文章敘事清晰,雖不復雜,但生動感人:前來求治,劉伯承傷勢雖重,但十分鎮定;手術之前,不用麻醉藥的意志非常堅定;手術中,承受了常人無法忍受的疼痛;雖忍受折磨,但清楚地數下了72刀手術!讀著這些文字,我們仿佛和沃克醫生和作者一起強烈感受著劉伯承的鋼鐵般意志,并產生了由衷的深深敬意!由于文字樸實凝練,敬仰之情并未處處顯山露水,所以反復朗讀回味之后,這種敬意更真切更深刻!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獨立、充分、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與作者進行精神自由交流碰撞過程,也是學生走進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并產生自己的讀書感受、情感體驗的過程。而實現這一對話過程,全在不同目標、不同層次、不同情味的朗讀中點滴積累、感悟而成!學生亦在讀中搜集處理文字信息并把握了意義(即讀懂了什么),受到情感熏陶、心靈震撼,獲得思想啟迪、人生感悟,同時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學之前反復思考,設計如下環節:上課依始我在黑板上寫出剛勁有力的“神”字;由“神”引出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引出“天神”;再導出課題“軍神”。此環節的教學,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文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 親近文本,大膽質疑。
首先,讓學生由課題質疑,再讓學生快速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接著,引導學生迅速瀏覽課文,找出帶有“軍神”這個詞語的句子;然后,學生在質疑后帶問題閱讀課文;最后,在圍繞問題展開學習的時候選擇局部的內容進行閱讀,并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朗讀。在這樣的過程中,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并能夠比較好地進行內化。
三、預設問題,以學定教。
1、在備課的時候,考慮到學生會對“為什么把劉伯承稱為男子漢、軍神、一塊會說話的鋼板”產生疑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讓學生找出帶有“軍神”一詞的句子,并讓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就提出了上面的這個問題,之后讓學生圍繞著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學習,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然后就順水推舟,引導學生找出沃克醫生及劉伯承在手術前、手術中的語言和神態的句子來仔細琢磨,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