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設計
板書: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華
(西)長安 山 家鄉(東)
[教學反思]
《每逢佳節倍思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它采用 “文包詩”的形式,以敘述故事來再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千古名詩的創作情景。文章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簡要介紹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寫作的背景和緣由,明白如話的語句,貼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距離,為學生理解詩句、感悟情境、體驗情感,作好了鋪墊。第二部分則是王維真情流露而寫下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股濃濃的親情溢于紙表。“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一個創舉,詩中有文,文中藏詩,詩文渾然一體,別具一格,是一種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質疑、解疑的學習活動,我努力從文與詩的融合上著眼,學文,以詩為線索,學詩,以文為參照,將詩文有效結合,在感悟古詩的時候,不僅僅停留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還體會了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同時通過誦讀文本和詩句,理解并體會詩人王維的思鄉情感,使學生展開與文本的對話,將思維的觸角深入文本,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
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由以前的關注教材轉變為關注學生,由“以教定學”轉變為“以學定教”,以教促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實際需要,靈活調整教學思路。在教學中,我把單純的初讀詞語變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吸收,也就是在弄懂意思的基礎上用這些詞語說一句話,通過通過說這一句話明白課文大意。再通過讀書,了解課文內容,知道了“每逢佳節倍思親”作者寫詩前發生的故事。這樣設計的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著力體現自主與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讀書的目的性,使他們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及時地去梳理,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初讀課文之后,交流解決問題。這樣由老師的思路轉化成學生的學路,做到順學而導。在理解“天各一方”時,考慮到三(6)班學生平時課堂上遇到稍有點難度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就不太積極的特點,我采取了由圖直觀教學的方法,先讓學生介紹王維,再介紹王維當時實住地和家鄉所在地隔著一座高高的華山(畫出圖),結果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很輕松的感受到離家之遠而產生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二、聯系生活,展開想象,體驗詩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重在抒情,所以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和詩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學生能動情誦讀詩文,理解詩句含義的前提。在教學中,我采用了聯系生活的方式,來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體驗詩情、走入詩人內心的另一個好方法就是引導他們展開想象,讓學生想得更遠,悟得更深。為了使學生體會王維的“思親”之情,我還創設了幾種特定的情境:如“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情景,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對王維的思親之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