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教學實錄及評析
聽了張瑞華老師執(zhí)教的《太陽》一課,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教師在課堂上始終堅持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既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教學中較為注重聽、讀的訓練,又在文本教學的基礎上滲透了說、寫訓練。在短短的40分鐘內為何能落實這么大容量的教學活動?這是我在聽課后著重思考的問題。
1.注重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張老師非常注重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導入方式和承接方式,使之富于趣味性、參與性。例如課始采用學生感興趣的阿波羅登月圖片引入,激發(fā)學生探索太陽奧秘的愿望,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對說明文教學進行了很好的鋪墊。課件顯示太陽升起的畫面時,教師用擬人化的方式介紹太陽,并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介紹中的不完整之處,引導學生認識到說明文中說明方式的重要性,并讓學生自己動筆去算,得出太陽的“遠”,以動畫課件演示,得出太陽的“大”等。學生自始至終被老師的教學吸引,不僅不覺得說明文枯燥,而且時刻感受著因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形成的磁場,使課堂出現(xiàn)了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體積極參與并愉快學習的良好氛圍。
2.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善于表述、善于歸納和善于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這堂課中,可以看到學生的表現(xiàn)是非常出色的。體現(xiàn)在他們能緊扣問題發(fā)言,且表達清楚、準確,別人說過的觀點不再重復;善于邊聽邊想,補充同學的發(fā)言;善于勇敢而有禮貌地客觀評價教師和同學的發(fā)言等。這些良好的素質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堅持訓練的結果。在這堂課中,我們也看到了張老師見縫插針滲透學習方式,她在組織學生回答問題之前提醒大家專注傾聽,要求學生在不重復的前提下進行補充;讓回答不完整的同學再想一想,聽聽別人的補充;提醒回答問題的同學面向大家大膽說話;設計問題注意梯度,鼓勵學生發(fā)表個性化、創(chuàng)新性的意見;對學生的朗讀及時開展互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歸納、補充、總結;在學生寫的過程中提出具體要求,并個別輔導學有困難的學生等,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jié),卻有效地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3.小組合作學習扎實有效,形成了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在這堂課上,張老師組織了兩次小組合作學習,一是教學太陽的三大特點,一是教學太陽與天氣的關系。這兩次合作學習是整堂課的亮點之一,也是突破教學難點的關鍵。教師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組織合作學習,既是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也是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考驗。首先,教師給予清楚、具體的學習任務,例如教師要求:想學習“遠”的同學用“v”這個手勢表示,想學習“大”的用五指張開表示,想學習“熱”的握拳表示,找到手勢相同的學習伙伴,自由組成4人小組進行交流。這里雖然是四人組成小組,但學生關注的是整個班級,是一次班級之中有序的活動,我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合作學習,因為學生在半分鐘左右的時間里有序地利用空間,快速自由組合成自己的學習小組,并立刻展開自主學習。討論圍繞教師的要求展開,在討論結束之前,大家已準備好發(fā)言。在討論過程中,他們注意控制音量,不妨礙其他小組的交流,從學生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他們是訓練有素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并積極發(fā)揮自己在團體中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了相互關照,共同學習。第二次合作學習的效果體現(xiàn)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的表達方式和完成后的匯報交流上。教師要求同學們組成五人學習小組,用圖示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學生們熟練地用氣泡圖、樹狀結構圖等圖示簡潔明快地表達了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變化,體現(xiàn)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然后,小組推選的發(fā)言人歸納本組意見,結合討論記錄向全班同學作交流匯報,其他學生補充。這一系列的活動井然有序,學生之間配合默契,體現(xiàn)了濃濃的班級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