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教學實錄及評析
課后反思,我覺得在讓學生用關聯詞語說太陽與動植物的關系時,關聯詞語的出現有些突然,因為三年級學生剛接觸關聯詞語,用關聯詞語說話有些困難,應該先引導學生說出關聯詞語,再用關聯詞語來說話,這樣有一定梯度,效果會更好,對課文的理解會更透徹。另外,課文的最后一段,總結說明太陽和我們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應該讓學生多讀幾遍,使學生順其自然地領悟語言文字,使語言文字的訓練進一步得到落實,教學環節更加完善。
○聽者評說○
激發興趣 引領探究
鄧建明(楚雄州教科所副所長):聽張瑞華老師教《太陽》,深受啟發。我認為,要提高常識性課文的教學效果,必須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引領學生對課文的語言表達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
要充分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在語文教學圈內有一種慣用的說法,稱常識性課文枯燥乏味,難教難學。事實果真如此嗎?求真求善求美是孩子的天性,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孩子們體驗幸福的過程。小學中段的孩子已經表現出對科普知識非常強烈的興趣,他們在課外常常迷戀于各種科普類讀物,可為什么在語文課上卻不喜歡閱讀那些更為淺顯的常識性課文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恐怕還在于我們在常識性課文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自讀自語重視不夠,對課文內容講得過多過細,有意無意消解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為此,在常識性課文教學中,我們要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自讀課文,給夠空間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加強指導,通過資料補充、恰當提問和討論交流等形式,指導學生學會獲取課文所傳遞的信息,包括整體信息與局部信息、外顯信息和隱含信息、重點信息與一般信息等,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更深入、更準確地把握課文內容。
要引領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語言表達。學生閱讀課文,理解內容、獲取信息是基礎,但還不是最終的目的,閱讀教學必須引領學生充分接觸語言、體悟語言,進而運用語言。通常,老師們教常識性課文都會從文章學、寫作學的角度切入,抓住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問題展開教學,這種教法的優點是思路清、線索明,師生易操作,其缺點是容易導致形式化、表面化,致使新鮮活潑的說明語言被呆板的文章學、寫作學知識所掩蓋,造成學生對說明語體的漠視與反感。所以,有很多優秀語文教師在努力探尋更新的、更有價值的常識性課文教學方法。比如,一些教師就嘗試著從語用學角度切入,他們把常識性課文看作語言情境和語文素材,給學生布置相關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任務,讓他們在準備表達和進行表達的過程中,自主地、深入地研讀文本、模仿文本和創造文本,既提高了閱讀效率,也提高了學生閱讀常識性課文的興趣。這樣的探索應該引起我們重視。
讀寫結合 回歸本色
周汝云(楚雄市教科所副所長):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許多教師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人為地分隔開來,在閱讀教學中習得的作者的表達方式、技巧沒能在學生的寫作中得到很好的運用,這也許是制約小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閱讀教學應該發揮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雙重功能,也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和技巧,并把這些方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使讀和寫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也是使語文教學回歸本色的重要方面。張瑞華老師執教的《太陽》是一節真實、樸實、扎實的充滿“語文味”的本色語文課,在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把讀和寫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同時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