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引入”:讓細節(jié)激起孩子們的疑問 ——我教《少年王勃》
“少年王勃是個什么樣的人?”這一個問題是我想抓住的,并且我以為孩子們抓住后一定會學得簡單,學得深刻。一、“孩子們,王勃給了你的什么樣的印象?”在課堂教學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這樣探詢他們的“底子”。正如預料的那樣:他很了不起,很厲害……回答幾乎都是佩服之意。這不利于孩子的深入學習,也不利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
我得讓孩子們與文本展開心靈的對話,“走進語言的深處”,走進當時故事的真實場景……
我想,只有把握語言背后的那靈魂的訴說才能真正感受王勃的才氣,基于了解事實真相的基礎之上的敬佩才能激起孩子們心靈的漣漪乃至震撼。
我問:“我們可不可以再次認真讀讀《少年王勃》這篇課文之后來討論王勃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們欣然領命,在他們開始研讀課文的時候我提示:請快速瀏覽課文,然后試用幾個字來說說王勃是個怎樣的人?
孩子們很快有了答案,回答的關鍵詞是——才氣。于是我順勢利導:“將才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激動人心的是課文的第幾段?孩子們回答說是第四段,完全正確!
“很對,先仔細地大聲朗讀這一段,看看才氣在什么地方展現(xiàn)?”
二、交流:“奇才,真是奇才!”
都督的“奇才,真是奇才!”這句話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一位孩子讀了以后,又請了幾位孩子朗讀,孩子們的朗讀正確流利,唯缺神韻。
我說:“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感受都督對王勃的贊賞,但是當初都督一開始可不是這樣想的,這里還有個故事,課文沒有寫,現(xiàn)在我講給大家聽聽。(我講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公元663年9月,洪州都督閻伯歟在閣內(nèi)大宴賓客,邀請民許多知名人士出席。王勃路過此地,也應邀而來。他人小名氣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閻伯歟早已命他的女婿孟學士做了一篇《滕王閣序》,打算在酒席宴前顯露一手,夸耀于人,也讓他這做岳父的臉上有光。
宴會開始后,眾賓客杯觥交錯,互為恭賀,好不熱鬧。正在酒意酣暢之時,閻伯歟站了起來,得意洋洋地對眾賓客說:“今日諸位在此閣上歡聚一堂,實是難得的盛會,不可無文章以記今日之盛。諸位都是當今名士,文采風流,尚望珠筆一揮,寫賦為序,使高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說完,就裝模作樣地遍請賓客做文。
賓客們早知其意,哪里肯寫,不是謙稱才疏學淺,不敢獻丑,就是借口病體未愈。推來推去,最后輪到了王勃。王勃卻不推辭,立即接過筆墨,站起身來,拱手說道:“不才探父路過洪州,有幸赴督盛宴,不勝感激。都督盛情難卻,不才斗膽試筆,尚望都督及諸位先生不吝賜教。”眾賓客見這位三尺少年,一介書生竟毫不謙讓,不由大吃一驚。閻伯歟心里很不痛快,卻不便當著眾人的面發(fā)作,只得強作笑顏,拱手道:“愿聞佳作,愿聞佳作!”
(下面的本沒有打算講,是在孩子們的要求下講的,孩子們大概覺得我講得很好,喜歡聽,還有孩子們覺得很我沒有講完,所以只好講了,因為講了也有一些好處)
只見王勃凝神肅立了一會兒,忽地卷起袖口,用力握起筆管,飽蘸墨汁,奮筆疾書起來。眾人見此情景,無不議論紛紛,有的說王勃不知天高地厚,敢與公子比試文才;有的卻說此少年風度翩翩,不可小視。閻伯歟聽到這些議論,心中更是不快,便索性離開座位,站在閣外,憑欄眺望江景,以此消遣心中的煩悶。他暗囑部下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來,報與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