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講述兩則寓言。
【教學重點、難點】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讀題,誰知道“亡”、“牢”分別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⑵ 誰能連起來把題目解釋一下?(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文中生字新詞: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3、學習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亡羊補牢》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① 讀書,小組討論。
② 班上交流:
開始想:羊丟了,修圈已晚,沒用。
后來想:如果現在不補羊圈,就不是丟一只、兩只的事,而會丟得更多。因此現在修還不晚。做:動手,堵上,修得結結實實。
結果: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⑶ 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么后果?
⑷ 揭示寓意:
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⑸ 在生活中,也常常發生類似的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
4、小結全文:
⑴ 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⑵ 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⑶ 總結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容──聯系實際,體會寓意。
三、教學《南轅北轍》
1、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2、自讀自悟:
⑴ 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⑵ 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⑶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3、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⑴ 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⑵ 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⑶ 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⑷ 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⑸ 根據評議,再練習朗讀。
⑹ 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4、創設情景練習口語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