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通用13篇)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lǐng)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guān)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課題:《矛與盾》
一、成語導入,揭題設(shè)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chǎn)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么樣的,分別用來干什么?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解題(解決第一個問題)
觀看插圖及注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二)讀通
1、教師范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4、齊讀全文。
(三)讀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jié)合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jù)學生質(zhì)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xiàn)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這個人是怎樣夸贊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a:提示:于,對于。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四)明理(解決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jù)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jié),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看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通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抵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么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了解了情況后,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后上臺表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chǔ)上明確寓意。)
6、現(xiàn)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yè),拓展延伸
1、基礎(chǔ)性作業(yè):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實踐性作業(yè):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課題:《鷸蚌相爭》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nèi)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xiàn),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yōu)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fā)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jié)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fā)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xiàn)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xiàn)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jié)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fā)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有關(guān)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y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點,激發(fā)閱讀語言的興趣,課后自己讀寓言故事。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寓言的特點,激發(fā)學習寓言的興趣。
2、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上下文,結(jié)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
3、指導帶著理解,有感情讀課文。
4、正確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課前準備】文字投影、紀昌和扁鵲的資料。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特點,激發(fā)學習興趣。
2、學習生字,讀準重點詞語。
3、學習第一則寓言,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入
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以前的語文課當中,學習過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給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點嗎?
二、教師隨機引向深入
對呀。寓言故事確實是我們少年兒童非常喜歡的文學形式。有人這樣評價寓言:“寓言是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東西來;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這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fā)智慧,讓思想活躍。”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寓言故事,看看這個魔袋能帶給我們什么。
三、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讀準以下字詞
出示課件:
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yī)治、蔡桓公、梭子、綁住、虱子、百發(fā)百中
四、學習第一則寓言《紀昌學射》
1、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飛衛(wèi)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wèi)請教。后來,紀昌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還想了解什么?(此處可結(jié)合學生課前查找的資料作簡單介紹)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2、自己流利地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⑴ 讀文后,概括:紀昌想拜飛衛(wèi)學習射箭,飛衛(wèi)讓他下功夫練習眼力,飛衛(wèi)照著他的話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⑵ 思考:
在初步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
學生會問:飛衛(wèi)為什么不教紀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練習眼力呢?
紀昌為什么用梭子和虱子來練習眼力呢?
⑶ 結(jié)合學生的主要問題,先弄清飛衛(wèi)為什么不教紀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練習眼力呢?
第一:指讀課文2、3自然段,思考:
飛衛(wèi)讓紀昌練習怎樣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把一件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
第二:想一想:
飛衛(wèi)為什么要這樣要求紀昌呢?
(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談,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觀實際,不做統(tǒng)一答案要求)
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嗎?
(飛衛(wèi)是一個非常有經(jīng)驗的好老師,不愧為名師)
第三:紀昌按老師的要求一一去做,這一練就是好幾年:
在這幾年的枯燥的眼力練習中,紀昌又是怎樣做的呢?默讀2、3自然段,劃出紀昌是怎樣練習的?把自己讀后的感受寫在旁邊。
學生交流:教參書中139頁。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說說體會。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wèi)的話。回到家中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發(fā),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jié):
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fā)百中嗎?
(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紀昌學習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決心、恒心、毅力,與他成為一名射箭高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五:重點指導朗讀2、3自然段:
讀出寓言夸張地描寫,仔細揣摩人物行為心理,進一步理解體會人物形象。
小結(jié):
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lǐng),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lǐng),就要先練眼力。結(jié)合生活實際,你能舉例說說嗎?
五、老師總結(jié)談話
要我說呀,寓言還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詩,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從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導學生談出這則寓言的收獲,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xù)學習第二則寓言《扁鵲治病》,體會人物特點,理解寓意。
2、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3、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4、了解扁鵲的高超醫(yī)術(shù)及他對我國醫(yī)藥界的重要影響。
5、了解寓言特點,激發(fā)課下讀寓言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2、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3、體會人物特點,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扁鵲資料、圖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jié)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誰,是做什么的呢?
(簡單介紹扁鵲的高超醫(yī)術(shù)及他對我國醫(yī)藥界的重要影響。)
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yī)啊。就是這個神醫(y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扁鵲與蔡桓公之間怎樣一個小故事?
(講述了:扁鵲幾次見蔡桓公,指出他有病,但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以至于,小病變成大病,最后無藥可治,蔡桓公死去的故事。)
三、默讀課文內(nèi)容
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jié)果怎樣?把相關(guān)內(nèi)容畫在書上。
四、交流體會
1、指導朗讀,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tài)度:
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tài)度要結(jié)合揣摩他們的心理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有耐心。
如: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之前會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的蔡又會怎么想呢?
2、蔡桓公怎樣就不會死了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皮膚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腸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3、扁鵲是有名的神醫(y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討論:
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yī)生的醫(yī)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4、交流得到的啟示:
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小問題時及時解,決,否則釀成大禍就無藥可救了。
5、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五、總結(jié)
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樂讀愛讀,并給讀者以深深的啟迪。讓我們課下多來讀讀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xiàn)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zhì)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shè)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jié)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chǔ),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lǐng)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xù)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jù)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jù)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jié):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
13.拓展思考: 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jù)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jù)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11.拓展思考: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點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四、對照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xiàn)代文一樣,仍然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就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前,首先帶領(lǐng)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jié)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jīng)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jié)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shù)乇硎鱿鄬膶嵗兀窟@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4
教學目標:
1、識認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學重難點:
了解寓言內(nèi)容,理解寓意。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寓言”,回顧:什么是寓言?我們學習了哪些寓言?學習寓言的方法是?
二、學習《亡羊補牢》
1、初讀寓言
2、指名分節(jié)朗讀寓言,相機學習生字詞,理解詞語。
3、結(jié)合理解“亡羊補牢”的字面意思,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研讀課文,理解寓意
a、結(jié)合理解句子
街坊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示例:
生:我從“勸”“趕快”“吧”體會到街坊很關(guān)心養(yǎng)羊人,是誠心相勸。
他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
生:我從“已經(jīng)”“還”“呢”體會到這個養(yǎng)羊人,丟了羊心里很難過,不過壓根兒沒想到剩下的羊。只想著損失沒想怎么減少損失。
b.引導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養(yǎng)羊人的心情。談談各自有沒有類似的體會。
c、“他很后悔……”又丟了一只羊后,養(yǎng)羊人的心情怎樣?是怎么做的呢?
示例:
生:他丟了羊,很舍不得,很難過,但更后悔,因為沒有聽勸,懊悔極了。
生:我從“趕快”“再也”體會到,養(yǎng)羊人改變態(tài)度,很認真地改過:聽了街坊的勸,認真修羊圈,結(jié)果就“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d、結(jié)合寓言,聯(lián)系生活體驗,理解寓言
示例:
生:善于接納別人的意見;
生:犯了錯,不要緊,要記住這個教訓,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生:犯了錯,要認真改錯,否則后果會很嚴重。
……
三、作業(yè)
1、抄寫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寫出成語“亡羊補牢”的意思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件自己做過的類似的事。并用一句話寫出自己的認識。
第二課時
一、學習《南轅北轍》
1、認讀“轅”和“轍”并理解字意。指名讀課題,大致理解詞意。
2、初讀寓言,把握寓言大致講了一件什么事?
3、研讀課文,體會那個去楚國的人可笑之處有哪些?
a、“坐著馬車在大路上飛跑”生:在大路上飛跑,路越好跑得越快,越可笑!
b.“他的朋友見了,叫住他問:‘你上哪兒去呀!’”
示例:
生:從“叫住”可見他跑得很快,很引人注意
生:也可以看出朋友很關(guān)心他,也可以看出,這個人很固執(zhí)
生:“見了”“叫住”可見這人很心急,
生:“你上哪兒去呀!”用的是感嘆號,可見朋友對他這么快也有點不太贊同,言下之意是你跑的太快了。……
c.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說:“楚國在南邊,你怎么往北走呀?……
示例:
生:這個人很可笑:朋友這么關(guān)心他,特意把他叫住,提醒他,他仍然堅持向北去。
生:我從三個“沒關(guān)系”中,體會到他很固執(zhí),太很可笑。
生:他這么做是明知故犯,太可笑。
生:我從“越……越……越……越……”體會到他想的做的正好是背道而馳,而且還如此固執(zhí),錯的離譜。
d、創(chuàng)設(shè)情景:好心勸告這個固執(zhí)的人,理解寓言
示例:
生:你的行動和目的是相反的,這樣子怎么能達到目的呢?
生:你這樣堅持下去,盤纏一旦用完,很可能會餓死的呀!
生:朋友你錯了,早點回來可以省點力氣,也省錢,還能更早到楚國……
……
e、理解成語“南轅北轍”
二。拓展學習《買櫝還珠》
三、作業(yè)
拓展:勸勸這個固執(zhí)的人。 并在后面畫上相應的笑臉或者難過的臉,老師會根據(jù)你的勸說的內(nèi)容選擇相應的笑臉。
資料:
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國家一天天衰亡下去。大臣莊辛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勸襄王不要成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長此以往,楚國就要亡國了。楚襄王聽了大怒,罵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這樣詛咒楚國。”
莊辛見楚襄王不納忠言,只好躲到了趙國。結(jié)果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攻打楚國,攻陷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喪家之犬,逃到城陽。這時,他想到莊辛的忠告,又悔又恨,便派人把莊辛迎請回來,說:“過去因為我沒聽你的話,所以才會弄到這種地步,現(xiàn)在,你看還有辦法挽救嗎?”莊辛看到楚襄王有悔過之心,便借機給他講了個故事:從前,有人養(yǎng)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一只。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jīng)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發(fā)現(xiàn)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鉆進來,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
莊辛又給楚襄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認為楚國都城雖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來,改正過去的過錯,秦國是滅不了楚國的。楚襄王聽了,便遵照莊辛的話去做,果真度過了危機,振興了楚國。
題 名: 亡羊補牢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拼 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出 處
戰(zhàn)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解 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guān)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損失。
南轅北轍
戰(zhàn)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
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經(jīng)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并不一定就發(fā)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說服他人時不妨也用這種說法,將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這樣就更容易打動人。
原文
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譯文
魏王想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立刻)半路折回,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去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拜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駕著他的車往北面趕,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你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么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即使馬好,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于趕車。(一說“御者”指“駕車的技術(shù)”,因為前文交代此人是自己駕車的。)’這幾樣越好,反而會離楚國越遠罷了!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yè),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大王國力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yè)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5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百發(fā)百中、扁鵲治病、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yī)治、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lián)系有關(guān)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懂得無論學習什么技藝,都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的經(jīng)過。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課時劃分】兩課時。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guān)扁鵲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出示相應的句子)。
第一課時《紀昌學射》
一、談話引入,讀題質(zhì)疑
1、同學們,還記得《驚弓之鳥》故事中的更贏是怎樣一個人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書課題《紀昌學射》,學生齊讀。(“昌”:讀成 chāng,注意翹舌后鼻韻;“昌”與“帽”的右邊區(qū)別。)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教師梳理學生的問題:紀昌跟誰學射箭?怎樣學射箭?結(jié)果學得怎樣?)
二、討論交流,朗讀課文
1、請你帶著要了解的問題自讀課文,勾畫出有關(guān)句子。
2、小組討論。
3、匯報交流:
⑴ 紀昌跟誰學射箭?
飛衛(wèi)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wèi)請教(請教:請求指教)。
⑵ 紀昌怎樣學射箭?完成填空:
紀昌( )學射或者紀昌學射( ) 。
紀昌(認真)學射、紀昌(刻苦)學射、紀昌學射(很用功)、紀昌學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紀昌學射(不怕辛苦)……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紀昌學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導學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點句理解。)
飛衛(wèi)讓他練眼力(眼力:視力),先練眼睛盯著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后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后,飛衛(wèi)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穿梭:像織布的梭子一樣來回活動,形容來往頻繁)。
師:現(xiàn)在把你手中的筆拿起來當梭子,在眼前來回晃動,請你睜大眼睛注視著它。你有什么感受?
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眼花繚亂。
師:看來,紀昌真的是很辛苦。
紀昌記住了飛衛(wèi)的話。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fā),綁(綁:讀 bǎng,注意后鼻韻)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聚精會神: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著它。
師:飛衛(wèi)為什么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萬丈高樓從地起,飛衛(wèi)先讓紀昌練眼力,其實是在練習基本功)
師: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該怎么讀好呢?
一是讀好老師飛衛(wèi)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通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刺:讀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后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夸張的描寫。
⑶ 結(jié)果學得怎樣?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師:紀昌為什么能成為百發(fā)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為紀昌勤學苦練,很有恒心和毅力;練好了基本功。)
三、總結(jié)課文,揭示寓意
1、此時,你想說點什么嗎?
2、學生匯報,教師小結(jié):
《紀昌學射》告訴我們:
學習本領(lǐng),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有決心、毅力和恒心。
3、用“要想掌握……,就要……”的句式寫幾句話。(學生練筆)
4、學生交流:
要想掌握射箭本領(lǐng),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lǐng),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lǐng),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lǐng),就要……;要想掌握……,就要……。
〖板書設(shè)計〗
紀昌學射
練眼力──開弓放箭──百發(fā)百中
基本功:恒心、毅力
〖作業(yè)設(shè)計〗
1、將下面的技能與基本功搭配練線:
射箭:練腕力。
唱歌:練基本招式。
書法:練眼力。
武術(shù):練丹田之氣。
2、我認為紀昌能成為百發(fā)百中的神射手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扁鵲治病》
一、故事引入,激發(fā)興趣
1、導語:
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jié)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黃帝時代的名醫(yī)扁鵲。
2、關(guān)于扁鵲,你知道些什么?(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教師補充或者課件播放扁鵲的故事:原是傳說中黃帝時代的名醫(yī),古代統(tǒng)稱名醫(yī)為扁鵲。本文所指的扁鵲,真名秦越人,戰(zhàn)國時著名醫(yī)學家的醫(yī)學家,不僅精于內(nèi)科,而且精通婦產(chǎn)科、小兒科、五官科等。相傳他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望、聞、問、切四大診法,被中醫(yī)沿用至今;尤其擅自望診和切診。扁鵲每到一地,都注意了解當?shù)氐牧曀缀投喟l(fā)病、常見病情況,為百姓解除病痛。有一次,扁鵲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為他死了。為此,全國正舉行大規(guī)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得知后,前去為虢太子醫(yī)治。扁鵲告訴國君,太子患的是“尸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制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扎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蘇醒過來。接著,扁鵲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shù)。晚年時,在秦國為秦武王治病,受太醫(yī)令李醯忌妒,被李派人殺害。兩千多年來,扁鵲一直受到人們的懷念和敬仰。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引入:
就是這個神醫(y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fā)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自學課文 學習字詞
1、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學習生字:
⑴ 字音重點的是: “腸”讀成 cháng,注意是翹舌后鼻韻。
“燙”和“湯”都是后鼻韻。
⑵ 分析對比記憶字形:
“腸、燙、湯”的字形;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寫成“米”;蔡:“祭”的第五筆是“フ”第六筆是捺。
⑶ 學生質(zhì)疑,全班討論理解字(詞)義:
一聲不響:一點聲音也沒有。
理睬:理會。
縛:搽上,涂上。
無能為力:沒有辦法,無可奈何。
三、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1、思考:
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jié)果怎么樣?
2、在自己不懂的地方打上“?”,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下自己的體會。
四、細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檢查學生朗讀課文情況。
2、回答思考題,同時指導朗讀:
⑴ 扁鵲四次見蔡桓公,結(jié)果蔡桓公病死了。
⑵ 每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蔡桓公怎么回答?當時雙方分別會想些什么?分角色讀讀他們的對話。(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tài)度要結(jié)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蔡桓公的態(tài)度要有變化)
如: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么想呢?
3、抽學生講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4、交流學生的疑問:
扁鵲是有名的神醫(y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教師小結(jié):
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yī)生的醫(y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五、總結(jié)全文,揭示寓意
1、蔡桓公怎樣才不會死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尊重醫(yī)生,有病及早醫(yī)治。諱疾忌醫(yī)才讓蔡桓公喪失了生命)
2、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教師可適時點撥,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zhí)己見等道理。
〖板書設(shè)計〗
扁鵲治病
扁鵲(請治) 蔡桓公(諱疾忌醫(yī))
皮膚小病 不信
皮肉之間 不高興不理睬
腸胃 非常不高興
病入膏肓 渾身疼痛—病死
(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
〖作業(yè)設(shè)計〗
1、填寫下列表格:
時間
扁鵲
蔡恒公
醫(yī)理
有一天
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過了十來天
發(fā)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治好。十來天后
病以發(fā)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又過了十幾天
覺得奇怪。 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yī)生無能為力。 跑到泰國去了。
2、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和扁鵲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扁鵲、蔡桓公,我想對你們說》。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6
之一
佚名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自作聰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2、 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知道它是通過一個淺顯的小故事來說明生活中的一個道理。許多寓言已演變成為成語,在生活中可以運用這些詞語,使自己的語言更生動,更準確。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自作聰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實學才行。
教學難點 :
了解寓言這種文體,知道它是通過一個淺顯的小故事來說明生活中的一個道理。
教學準備:從網(wǎng)上下載課文圖片和竽的圖片,準備生字卡。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導入 ,整體閱讀
提問:1.在預習的基礎(chǔ)上說說“掩耳盜鈴”四個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將四個字的解釋連起來說說“掩耳盜鈴”的意思。
3.那個人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個鈴鐺呢?結(jié)果怎樣?
4. 讀課文時,看全文有幾個自然段,標出序號。第l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
二、學習重點,深入體會
1.默讀第2自然段,讀后標出這段有幾句話?
自讀感悟
2.再次默讀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議讀交流
3.讀第一句,說說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
4.出示幻燈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個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就會被人發(fā)覺。
討論:1.看兩句話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鈴鐺為什么會丁零丁零響起來?用手碰鈴鐺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5.“碰”和“響’’之間什么關(guān)系?
6.為什么會被發(fā)覺?體會“響”與“碰”之間的關(guān)系。
過渡:這個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響→發(fā)覺可是他太想得到那個鈴鐺了。他想出了怎樣的辦法?
指名讀第2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聽不見響聲。
7.他是怎樣做的?默讀第3句畫出表示動作的詞。
8.從剛才有想法到現(xiàn)在他真的這樣去做了,結(jié)果怎樣呢?
點評歸納
9.大聲讀第2自然段,體會前后的感情變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①他的這個想法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為什么還被人發(fā)覺呢?
③他偷鈴鐺之前,知道不知道有這樣的結(jié)果從哪兒看出?
④明知道有這樣的后果,還要這樣做,欺騙的是誰?
三、總結(jié)延伸
1.讀全文,體會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人嗎?
板書設(shè)計 :
明明知道 碰→響→發(fā)
↓
掩耳盜鈴 掩 伸 偷
↓
沒想到碰 → 發(fā)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 說說“掩耳盜鈴”的意思。
2、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這則寓言的。
二、用上節(jié)課所學的方法學習寓言《濫竽充數(shù)》
1、 小組學習
2、 重點詞語:
戰(zhàn)國 待遇 吹竽 鼓腮幫 捂著 裝腔作勢
齊緡王 繼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 朗讀課文,說說大意
4、 你覺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三、拓展練習
在兩個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樣想的?從故事中你還能發(fā)現(xiàn)什么?
四、 自瀆古文《濫竽充數(shù)》,老師適當翻譯。
五、 練習寫字:
掩 盜 零 濫 竽 裝 腔 勢
六、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
板書設(shè)計
教學后記:
兩則寓言,在教學第一則寓言時,我注重教給學生學習語言的方法:讀通——讀懂寓意——聯(lián)系實際。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就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老師只做適當?shù)闹笇В寣W生談學習感受和收獲,然后質(zhì)疑,學生學習印象更深刻。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7
知識、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兩個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含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
誰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教師小結(jié):寓言故事中都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舉例說明)今天我們來學習兩則寓言故事。首先我們學習第一則寓言故事《揠苗助長》。
二、學習新課
1、自讀《揠苗助長》,學習生字
2、檢查自學生字的效果。
3、讓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再讀課文,了解寓言的大致意思。
(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指名在全班交流。)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5、根據(jù)寓言內(nèi)容,思考問題,讀懂課文。
(1)種田人見到自己田里的莊稼總是不長,他的心情怎樣?在文中畫出最能表現(xiàn)心情的詞語(焦急)引導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把種田人的焦急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
(2)種田人怎樣做的?指名朗讀課文的相關(guān)段落。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中的插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6、小組討論:種田人覺得這種做法怎樣?你覺的他這種做法怎樣?
從“總算”“一大截”理解種田人的心情。
7、這則寓言最后的結(jié)果怎樣?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小組交流,指名在班上說一說)
三、拓展學習
你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故事中種田人那樣的人?你想對那個種田人說點什么?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在全班交流。)
四、小結(jié)課文。
引導學生總結(jié)這則語言的含義。
(凡事都有它的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果違反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辦事,就會把事情弄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
2、說說《揠苗助長》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學習第二則寓言《亡羊補牢》。
1、自由讀課文。
根據(jù)題目大致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理解“亡”丟失。“牢”這里指羊圈。
2、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指名讀。開火車讀。
3、朗讀課文,探究學習。
那個養(yǎng)羊人為什么丟了兩次羊?后來為什么沒再丟羊?
同桌互相說——全班交流。
4、評一評:你對這個牧羊人有何評價?
5、感情讀故事。這個故事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接下來讓我們有感情地讀讀這個故事。
養(yǎng)羊人丟了羊他什么態(tài)度?我們在朗讀時怎樣把他滿不在乎的樣子讀出來?第二次丟了羊他非常后悔,并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決定改正過來,怎樣把他這種后悔的心情讀出來?
(學生自己體會,教師加以點撥)
三、用自己的話講一講《亡羊補牢》的故事。
可以先在小組里講,再派代表在全班講。
四、拓展活動
結(jié)合實際,談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是怎樣想、怎樣做的。
(小組內(nèi)展開交流,把自己所遇到的情況講給小組同學聽,并提出改進設(shè)想。
五、總結(jié)。
教后小結(jié):
我們主張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包括時間、空間和鍛煉的機會等。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包括讀的權(quán)利,寫的權(quán)利,交流的權(quán)利、討論的權(quán)利、評價的權(quán)利等。在這節(jié)課上,我讓學生評價那個牧羊人,學生談得頭頭是道,對寓意的理解水到渠成。這種效果遠比問學生:你懂得了什么學生感興趣得多。教育的方式很多,我們要做的是: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最佳方案,保證教學扎實有效。
寓言
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把一個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煉、生動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經(jīng)驗和知識的結(jié)晶。來源于古代人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借助某種自然(動物、植物、無機物)或人的活動現(xiàn)象,來表現(xiàn)對某種人或社會現(xiàn)象的理想、評價、贊揚、批判或嘲諷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蘊藏著豐富的知識和經(jīng)驗,表現(xiàn)了人民優(yōu)越的藝術(shù)才能和幽默風趣。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寓言才成為一種獨特的文體,它主要的特點是:
(1)一般用一個假托的故事來隱喻,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擬人化手法。
(3)具有強烈的夸張和諷刺的意味。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認識“只要……就”,“如果……就……”這兩種句式。
4、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并背誦其中的一則。
【教學重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難點】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亡羊補牢。
〖教學設(shè)計〗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二則”的“則”是什么意思?(相當于“篇”)
5、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我們先學習寓言。看老師寫課題:亡羊補牢指名讀,齊讀。
二、理解題意
1、“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2、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丟失。牢:關(guān)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
4、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5、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三、初讀課文,了解內(nèi)容
1、你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來讀課文。注意: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引導評議。
3、養(yǎng)羊人一共丟了幾次羊,為什么丟?
4、小結(jié):
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四、精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
1、課文哪幾個小節(jié)講丟羊的?
2、自由讀1~4節(jié),思考:養(yǎng)羊人丟了一只羊,為什么還會丟第二只?
3、同桌互議。
4、集體交流:
⑴ 羊圈破了個窟窿:
① 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讀,注意“窿”讀輕聲。
② “窟窿”就是──(洞)。怎樣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書寫“窟窿”。
③ 齊讀這句話。(第三句)
④ 第三句講了丟羊的原因,那前兩句講了什么?引讀前兩句。
⑤ 理清這小節(jié)三句話之間的聯(lián)系,試背。
⑥ 指名背。(指導方法)
⑵ 街坊勸告,他不聽:
① “街坊”就是──(鄰居),注意“坊”讀輕聲。
② 街坊是怎么勸的?指名讀,讀出勸告的語氣。
③ 引導評議,齊讀。
④ 可養(yǎng)羊人呢?指名讀,評議。(讀出他的無所謂,毫不在意)
養(yǎng)羊人是這樣說的,你猜他心里會怎樣想?
⑤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養(yǎng)羊人卻漫不經(jīng)心,不聽勸告。同桌分角色朗讀。
⑥ 指名讀,評議。
⑦ 老師說提示語,學生試背對話。
5、讓我們來看看他不聽勸告的結(jié)果:
⑴ 指名讀第4節(jié),評議。 ⑵ 為什么要讀好兩個“又”字?聯(lián)系第一節(jié),想一想。
⑶ 齊讀第4節(jié)。
⑷ 剛才我們學習的片段,如果用題目中的兩個字來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這個片段,注意:可適當增加一些內(nèi)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通過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
7、二次丟羊后,養(yǎng)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讀第5節(jié),劃出有關(guān)句子。
8、討論交流:
⑴ 養(yǎng)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圖說話。
⑵ 指名讀文中句子,評議。
為什么要讀好“趕快”?能否去掉?(改正錯誤,不能拖延)。
⑶ 養(yǎng)羊人為什么會這么做呢?引讀描寫他心理的句子。
⑷ 指導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 將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要是……就……,如果……就……)
⑹ 但是他轉(zhuǎn)念一想,現(xiàn)在修還不算晚,為什么?
⑺ 他的想法對不對?從哪兒讀出?(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
⑻ “從此”是什么意思?指導學生用“從此”造句。
⑼ 理清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背誦第5節(jié)。
五、體會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這個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又會怎么說?養(yǎng)羊人又會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臺演,并指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見,像養(yǎng)羊人這樣犯了錯誤,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發(fā)生類似的事。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看法。同桌互議,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視,沙塵暴,環(huán)境污染……)
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亡羊補牢”。
六、學習生字總結(jié)全文
1、再讀課題,理解題意。(本義,引申義)
2、所以,“亡羊補牢”后面往往跟著一句話──“未為遲也”。自己讀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jié)學習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題意──理解內(nèi)容──聯(lián)系實際,體會寓意。
4、認讀生字:
⑴ 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⑵ 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jīng)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作業(yè)設(shè)計〗
1、比一比再組詞:
悔( ) 叼( ) 屈( ) 隆( )
梅( ) 叨( ) 窟( ) 窿( )
2、背誦這則寓言。
3、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則寓言的感想。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南轅北轍。
〖教學設(shè)計〗
一、齊讀《亡羊補牢》
二、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三、自讀自悟
1、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認讀生字“纏”。
2、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四、匯報交流,指導朗讀課文
1、檢查讀文和認讀生字。
2、交流課文及不理解的問題。討論“南轅北轍”、“盤纏”。
3、練習朗讀課文,講故事。
4、指名朗讀,師生評議。
5、根據(jù)評議,再練習朗讀。
6、練習講述故事。注意把任務語言講明白。
五、創(chuàng)設(shè)情景練習口語交際
1、出示圖:
面對那個人走遠的影子,他的朋友會說什么?
2、你想對那個楚國人說什么?
3、回到課始的故事:
楚王會不會攻打趙國?為什么?
總結(jié):南轅北轍的故事現(xiàn)實中可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有多少人在做著這樣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選擇錯了方向,無論怎樣努力,也是達不到目標。
六、寫字練習
1、抄寫生字。
2、難點提示:
“纏”右半部不要寫成“厘”
3、抄寫詞語:
寓言 窟窿 勸告 軟硬 狼群 法則 后悔 盤纏 叼走 街坊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9
教材分析:
四則寓言有兩則是選自《伊索寓言》,另外兩則選自《韓非子》。前兩則極具諷刺意味,作者已點明寓意:希望和結(jié)果的矛盾,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諷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獅子〉諷刺了戰(zhàn)勝強大敵人卻撞在蜘蛛網(wǎng)上的蚊子。〈智子疑鄰〉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但本課更在于靈活地分析寓意,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學目標 :
1、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jié),學習改寫、編寫寓言。
3、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jié)合注釋疏通字句。
老師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一、導入
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么是寓言呢?
讀“課前導語 ”。
二、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jié)
1、 朗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思考:①“赫爾墨斯又笑著問道”的“笑”你認為是一種怎樣的笑?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態(tài)? ②赫爾墨斯為什么先問宙斯、赫拉像的價錢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jié)果會怎樣?
③一個銀元是貴還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發(fā)表“挑戰(zhàn)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jié)果仍然是戰(zhàn)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jié)會有怎樣的影響?
2、根據(jù)情節(jié),歸納寓言寓意。
三、改動寓言情節(jié)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jié)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fā),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zhàn)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jié),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jié)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jié),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并且作者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想像創(chuàng)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jié);而創(chuàng)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jié)的具體想像。
四、聯(lián)系實際,深入探究
1、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嗎?
2、你覺得這兩個故事還適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業(yè)
1、自編寓言故事,注意考慮情節(jié)是否合理、具體,情節(jié)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參考題目:①嘴和眼的對話 ②樹和斧子
2、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jù)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三、疏通課文
1、學生朗讀,自主探究。
2、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組提出無法解決的字詞,全班討論。然后教師打出課件,學生解釋加點的字。
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shù)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jié)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chǔ)。
四、復述故事情節(jié)
在讀懂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復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歸納寓意
1、先引導學生讀課本204頁錢鐘書伊索寓言新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發(fā)表見解。
《智子疑鄰》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guān)系,如果關(guān)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塞翁失馬》
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復雜的現(xiàn)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zhuǎn)而相生”,充分地體現(xiàn)了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的心態(tài)。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zhuǎn)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diào)也較低。
2、如果學生覺得難,可提些問題進行啟發(fā)。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zhuǎn)化嗎?必然轉(zhuǎn)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zhuǎn)化?
福與禍的轉(zhuǎn)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zhuǎn)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zhèn)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zhuǎn)化的點、條件。
五、擴展閱讀
課件打出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濫竽充數(shù)等,讓學生講講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業(yè)
1、翻譯文言文。
2、課外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選〉
教后反思:
1、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適合多角度解讀,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經(jīng)很難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變故事情節(jié)反而生硬。
2、確實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簡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積累了一些成語,又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xiàn)代文有很多不同,學生 初次接觸,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方法的指導。但故事都配有譯文可供幫助理解,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因為故事內(nèi)容生動有趣,學生也樂于學習。
教學目標
1.在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chǔ);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lǐng)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進行表達。
3.正確、流利地朗讀寓言,讀出韻味。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寓言內(nèi)容,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guān)鍵性的話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指導朗讀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2.除了繼續(xù)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鄭人買履》
一、導入新課
1.情境導入:你發(fā)現(xiàn)今天學習的課文與以前學習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處嗎?(指導學生簡單了解文言文的特點。)
2.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用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啟發(fā),這樣的小故事叫“寓言”。我國古代有許多寓言,你聽過或讀過哪些寓言?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則寓言。
3.自讀《鄭人買履》,注意讀準字音,想想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事?
[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既是對以往所學知識的回顧,又很好地領(lǐng)悟了文言文的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材,學生能夠深入的讀書,深入地理解課文,對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1)聽朗讀磁帶讀課文,聽清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句子的停頓,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讀,正音(吾wú 、寧nìng、 度duó、 度dù);再指名讀。提示:有個字出現(xiàn)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么嗎?(度duó——量長短;度dù ——尺碼)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時解決)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則寓言講了一件什么事。
(3)這是一篇文言文,理解起來可不容易,老師相信你一定有辦法學會它,你準備用什么辦法進行學習呢?(師生總結(jié)學習方法。)
(4)請大家運用以上讀書方法,進一步深入課文內(nèi)容,發(fā)現(xiàn)疑問時多讀幾遍課文,再解決不了的大家一起來幫你。
(設(shè)計自學的環(huán)節(jié),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學習、思考、合作交流的時間。)
2.小組探究學習
把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在小組中討論解決。小組中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全班共同研究。
3.交流小組學習情況
在學習過程中,你們還遇到了哪些疑問?(隨著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點研究。)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買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市,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來了。”于是,趕緊跑回去拿尺碼。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沒買成。)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解決爭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小結(jié)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4.哪個小組愿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樣嗎?
[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給學生以情感表達的機會,用自己的語言講講故事的內(nèi)容,學生既對學習內(nèi)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又提高了口頭表達的能力。學得輕松、主動、愉快,體現(xiàn)了主動學習的快樂。]
5.誰能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需要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jié)奏。]
三、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么沒有買到?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說他,如果這個人早些告訴他不就買到鞋了?(引發(fā)學生思考,學生再討論。)
3.小結(jié):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zhí)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看來這則文言文故事用字不多,卻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最大的特點。
4.生活中有沒有像“鄭人”這樣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點評:“大語文”教育觀指出:“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qū)W生的各個領(lǐng)域開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生活有機結(jié)合起來。”這一環(huán)節(jié)憑借生活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聯(lián)系生活進行思想感悟,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意識,又促進了學生語言的發(fā)展,使學生們對寓言的學習走向深入、走向生活。]
四、總結(jié)學法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文言文,我們一起來總結(jié)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1.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
2.聯(lián)系實際,提示寓意。
五、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運用學到的方法預習《刻舟求劍》,并把《鄭人買履》這個故事講給朋友聽,讓他們從中吸取教訓,
2.寫一寫學習《鄭人買履》后的感受。
3.排練課本劇《鄭人買履》。
[作業(yè)內(nèi)容的開放,實際上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給學生一個更寬松的學習氛圍,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更充分地學習。]
第二課時:學習《刻舟求劍》
一、談話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說說通過上節(jié)課學習《鄭人買履》你有什么收獲。(引導學生從寓意和學習方法兩個方面來談。)
二、自讀自悟,讀懂、讀通全文
1.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整體了解寓言大意,試著說一說。
2.同桌合作練習說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詞句。
3.教師重點檢查難句。
引導學生理解:遽契其舟;舟已行矣,而劍不行;不亦惑乎
4.把句子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
評議:講得是否語句通順連貫,情節(jié)是否生動,故事有沒有講清楚。
[有了學習《鄭人買履》的基礎(chǔ),可讓學生根據(jù)學到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
5.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課文短小,課堂上不需要做過多的講解,而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既強化了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知,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明確寓意,談受到的啟發(fā)
小組討論:
1.涉江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jié)一下教訓。
2.現(xiàn)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明理需要深入地理解、需要全面地體會,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方法的指導,不可操之過急,要注意體現(xiàn)層次,讓每個學生都有所領(lǐng)悟。]
四、熟讀、背誦課文
1.練習熟讀,分角色朗讀,體會寓言的意境。
2.同桌互相提問講清句子的意思。
五、學習小結(jié)
1.內(nèi)容小結(jié)。
文章通過“刻舟求劍”的故事說明不懂得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獲得預期的結(jié)果。諷刺了那些辦事愚蠢、不知道事物會變化的人。
2.歸納學習方法,提出以后學習的希望。
3.拓展延伸:生活中有“刻舟求劍”這樣的人嗎?你想怎樣提醒他呢?
課后作業(yè)
1.搜集短小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寓意。
2.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自讀《兩小兒辯日》,說說讀懂了什么。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天地就有多大。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適當拓展學習領(lǐng)域,使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提升,時時讓學生感到課本之外還有精彩處。)
教學反思: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們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優(yōu)良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課堂上學生在多種形式的多次朗讀中初步感知文章內(nèi)容。之后再合作譯文,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讀趣學,學有所得。最后合作匯報,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和執(zhí)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實性、探索性的統(tǒng)一,既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能自主精讀翻譯文言文,又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jié)規(guī)律,探索疑難問題的能力。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
3.結(jié)合生活實際領(lǐng)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nèi)容,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讀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今天老師和同學一起來學習兩則寓言。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
2、歸納解釋:寓言是用虛構(gòu)、簡短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3. 學習“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揠苗助長,指導讀準字音)
二、初讀課文,了解寓言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詞: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
3、指名讀故事,讀通順課文,并說一說“揠苗助長”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故事,揭示寓意
1、學生自由讀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讀懂的內(nèi)容。
2、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并交流:“巴望”是什么意思?農(nóng)夫“焦急”什么?從哪兒看出他很“焦急”?他心里會怎么想?
(2)指導朗讀第一段,讀出農(nóng)夫的焦急。
(3)指名讀第二、第三段。農(nóng)夫想到什么辦法?(相機理解“筋疲力盡”)
(4)讓學生觀看插圖。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能把農(nóng)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6)指名讀第四段:農(nóng)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結(jié)果怎樣?(理解“納悶”)
3、理解寓意:
(1)討論交流:禾苗為什么會枯死?種田人錯在哪兒?
(2)小結(jié):這個莊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讓禾苗長得快些,這種做法違反了禾苗生長的規(guī)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長高,相反都枯死了,這是個錯誤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nóng)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口頭練習說。)
四、指導識字寫字
1、請同學讀生字。
2、記憶字型,分析難寫字
3、師范寫,學生書空
4、描紅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fā)興趣
講故事:戰(zhàn)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zhàn)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tǒng)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好機會。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讀準字音)
二、初讀故事,了解內(nèi)容:
1、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出示生詞,多種方法檢查朗讀,讀準字音,認清自形。
3、指名讀課文,相機正音。
4、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
三、再讀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讀課文,思考:鷸蚌是怎樣互不相讓的?劃出有關(guān)語句。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
出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4、鷸蚌相爭的結(jié)果怎樣?(指名回答,指導朗讀)
5、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jié)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6、學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結(jié):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
四、拓展延伸
1.發(fā)揮想象: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fā)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讀后有什么收獲?
五、指導寫字:
先范寫,再描紅。
六、布置作業(yè)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12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 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jīng)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 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生字詞,初步了解本課生字:巴望、筋疲力盡、興致勃勃、焦急、納悶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jié)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nèi)容的情境再現(xiàn),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4.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從“天天”這個詞語你讀懂了什么?農(nóng)夫“焦急”什么?他心里會怎么想?
5.指導朗讀,讀出農(nóng)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nóng)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nóng)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nóng)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nóng)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jié)理解,拓展延伸
1.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
1. 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 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 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nèi)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jié)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 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 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 聯(lián)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語言表現(xiàn)兩人互不相讓的態(tài)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jié)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jié)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fā)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jié)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yè):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課前思考: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所蘊含的寓意,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如果就是論事地“奉送”寓意,他們則難以接受;如果對寓意避而不談,又難以達到教書育人的雙重目標。為此,須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注意形象渲染,重視情境感受,讓他們在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語言情境,感受語言內(nèi)容,感悟語言內(nèi)含并讓他們在形象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生活實際,借助知識基礎(chǔ),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chuàng)造形象。 為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nèi)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chuàng)造中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教學反思:
因為學生對寓言故事是比較感興趣的,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先讓他們先自己讀,然后同位互相講故事,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名上臺講給全班學生聽,看誰是講故事大王,誰的表達做流利,通過鼓勵性的語言,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習寓言故事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氛圍很好,今后要注意課堂上要少講深刻的道理,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反思:
寓言是通過一個小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其實這些簡短的語言中藏著深深的哲理。《鷸蚌相爭》的故事家喻戶曉,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道理在我還沒有結(jié)束這課時同學們就已經(jīng)得出了。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鷸、蚌或者漁翁的話,你希望自己是誰?”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是“漁翁”。這個回答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又問:“如果你就是‘鷸’或者‘蚌’的話,你又會怎么樣呢?”然后我讓學生進行討論。他們還歸納為:雙方相爭,獲得利益的往往是第三者。其實學完了一則寓言故事,學生能總結(jié)出道理,并將這個道理熟記于心就可以順利地結(jié)束教學了。
課后反思:
《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nóng)夫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jié)果禾苗都枯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課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jié)果。故事通俗易懂,三年級學生能讀懂故事的表層意思,深層寓意不夠理解,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在體會本則寓言的寓意上,并采用“創(chuàng)設(shè)情境”來突破重難點。
1、動畫導入生動有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一個動畫中富有感染力的圖畫、音樂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情境,深深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學生仿佛也置身于這個寓言故事中,為后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2、情境創(chuàng)設(shè)點明主旨。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說出來。老師在指導讓學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長過程時并不是通過枯燥的解說、問答,而是創(chuàng)設(shè)了兩個情境,教師直接讓學生演一演把當作了田里的小禾苗,來問學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么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讓我來幫助你把你拔高?你高興嗎?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讓學生自然地抒發(fā),一下子就闡明了禾苗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不能違反事物的規(guī)律,孩子們接受的又輕松又明了。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3、朗讀指導切實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老師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讀的訓練,形式多樣,并在讀后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4、激發(fā)想象引出道理。
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shù)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后順著文章的內(nèi)容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想象說:農(nóng)夫來到田邊一看,他后悔極了,他想 (學生可以說農(nóng)夫會怎么做,也可以說農(nóng)夫會怎么想)”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指導時,在教師的啟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象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lǐng)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我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jié)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著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讓學生扮演農(nóng)夫、小禾苗進行夸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xù)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在課的最后,我還告訴學生像我們今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qū)W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是急于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寓言兩則》教學設(shè)計 篇13
寓言四則
執(zhí)教人:更樓初中 余岳
教學設(shè)想:
這是兩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蘊涵深刻的道理。我們新教材上選的這兩篇古希臘寓言就很有代表性,體現(xiàn)了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這兩則一則是神(其實也是寫人),一則是動物(蚊子和獅子)。在教學過程 中,我著重把重點放在第一則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過改變故事情節(jié)來使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寫作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第二則寓言并且自寫寓言。
教學目標 :
1、了解寓言的特點與《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故事情節(jié)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
1、 導入 新課: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
2、 學生閱讀課文導言,了解寓言的概念與特點: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特點,寓言都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
3、 學生閱讀課后注釋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識: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
4、 分角色朗讀,注意語氣與語調(diào)。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問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現(xiàn)出來)
赫耳墨斯是個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5、 概括寓言的寓意:這些情節(jié)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編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問自己的雕塑的價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改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結(jié)尾)
寓言改動之后寓意就有改變,寓言是通過對現(xiàn)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jié))
7、 學生自主閱讀《蚊子和獅子》
8、 一生朗讀寓言《蚊子和獅子》
9、 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多角度從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獅子》之改編篇: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zhàn)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與文中寓言相比較: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zhàn)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jié),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結(jié):寓言的特點,寓言是通過對現(xiàn)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
11、作業(yè) :根據(jù)所給的題目自編寓言
a.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貓和老鼠。(注意情節(jié)是否合理、情節(jié)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一個故事最后點明寓意。)
課后反思:
按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fā)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xiàn)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jīng)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按照寓意來安排寓言故事情節(jié)。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lián)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shù)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qū)W生的潛能,部分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nèi)涵的寓言。
4、體現(xiàn)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布置自編寓言時,有部分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