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兩則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安排的是兩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情節生動,并蘊涵著深刻的道理。《紀昌學射》是通過一個叫紀昌的人向射箭能手飛衛學射箭。飛衛讓紀昌先練眼力,紀昌通過眼盯梭子、虱子使眼力有了很大的進步,最終成為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告訴學生“學習要好基本功”。《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期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選編這兩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百發百中、扁鵲治病、無能為力”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和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
2、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預設】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習第一則寓言《紀昌學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師: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
課件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還想了解什么?
要想解開心中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同學們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二、自讀自悟,初步了解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指名朗讀,檢查預習情況。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
1、默讀課文,想:后來,紀昌學射的結果怎樣?
出示:
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問:“百發百中”是什么意思?
紀昌是怎樣成為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呢?
2、學習“飛衛教”的句子:
⑴ 飛衛是怎樣教紀昌學射的?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
“你要想學會射箭,首先應該下工夫練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
“雖然你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你的眼力還不夠。等到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的時候,你再來見我吧!”
⑵ 讀句子:
飛衛教紀昌學射,先練什么?(眼力)
練眼力的要求是什么?(一是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
3、學習“紀昌學”的句子:
⑴ 紀昌是怎樣聽從飛衛的教導學習的呢 ?找出相關的句子: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回到家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頭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⑵ 學生仔細讀句子:
紀昌是怎樣練眼力的?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進行理解:
(躺、睜大、注視、站、聚精會神、盯等詞體會紀昌學射認真、刻苦)
師板書:盯梭子 盯虱子
⑶ 紀昌練眼力的結果怎樣?
(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小虱子在紀昌眼里,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
師板書:針刺不眨眼 虱大像車輪
四、總結課文,體會寓意
1、紀昌能成為“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紀昌學射刻苦、有毅力;二是飛衛教學有方法,經驗豐富)
板書:練眼力 百發百中
2、讀了這則寓言,你有什么體會或想法?
(學習本領,絕不是簡單的事,不僅要練好基本功,還要認真學習的態度、堅持不懈的努力。)
板書:練好基本功
〖板書設計〗
紀昌學射
盯梭子 針刺不眨眼
練眼力 百發百中 練好基本功
盯虱子 虱大像車輪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學習第二則寓言《扁鵲治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老師講述故事《銀針救太子》:
師:戰國時期,有個醫術高超的醫生,叫扁鵲。有一天,扁鵲行醫路過虢國,虢國舉國上下一片哀痛!原來他們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鵲覺得十分奇怪,請求進宮察看,沒想到,經過他的治療,太子竟然活了!從此,神醫扁鵲的美名家喻戶曉!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2、說一說,你們了解扁鵲嗎?
板書:扁鵲
3、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了解到扁鵲是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神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扁鵲的故事。
板書:扁鵲治病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
本文主人公是誰?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故事?
三、交流討論,初步了解課文
1、認讀生字詞:
扁鵲 理睬 腸胃 敷燙
幾劑 湯藥 骨髓 無能為力
強調“睬、髓”是平舌音。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說說本文的主人公是誰?講了他們之間的什么事?
生回答,師板書:蔡恒公 扁鵲
四、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
1、找出蔡恒公不相信扁鵲的句子,體會蔡恒公的人物特點:
出示句子一: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⑴ 學生讀句子,想一想:蔡桓公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很生氣,不以為然)
⑵ 這個句子應該怎么樣讀呢?
指名朗讀──學生齊讀。
說一說除了這個地方,你還從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句子二: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治沒有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句子三:蔡恒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句子四:蔡恒公聽了非常不高興。
扁鵲一次次來給蔡恒公治病,為什么蔡恒公會不相信他呢?
(蔡恒公認為自己沒有病不用治,他還覺得扁鵲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
指導學生讀出蔡恒公不相信扁鵲,討厭扁鵲的語氣。
2、細品扁鵲勸告蔡恒公的句子,體會扁鵲的為人:
過渡:盡管蔡恒公不相信扁鵲,不理睬扁鵲,但扁鵲為什么還會三番五次地勸告蔡恒公,為他治病呢?找一找扁鵲勸告蔡恒公的句子。
句一: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句二: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句三: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⑴ 學生自由讀句子。
⑵ 小組討論,談談自己的看法:
為什么扁鵲三番五次勸告蔡恒公治病?
(從“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要不治還會加深”;“再不治會更加嚴重”體會扁鵲的誠心。)
⑶ 學生體會后,讀一讀這幾句話:
指名讀──齊讀。
3、說一說,你怎樣看待蔡恒公和扁鵲這兩個人呢?
學生思考,自由發言。
蔡桓公:不聽勸告 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
扁鵲:醫術高明 醫德高尚 令人尊重……
4、學習課文第五段:
過渡:又過了十幾天,扁鵲看到了蔡恒公,他為什么就跑了呢?
出示句子:
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里,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了。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指導讀這一段話。
五、總結全文,體會寓意
1、最后,蔡恒公渾身疼痛,病死了。蔡恒公怎樣才不會死?
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讓學生體會要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的道理)
2、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恒公說什么?
六、課外拓展
收集《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讀一讀。
〖板書設計〗
扁鵲治病
扁鵲 蔡恒公
拜見 沒有病
又來拜見 不高興
再一次拜見 非常不高興
五六天后 死了
〖資料袋〗
扁鵲,姓秦,名越人,尊稱扁鵲,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鄚州(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結拜了名醫長桑君,得其真傳,開始行醫生涯。他天資聰穎,善于汲取前代、民間經驗,逐步掌握了多種治療方法,后來醫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隨之巡診列國。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①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② 分析故事情節。
③ 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④ 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① 分析故事情節。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試著翻譯。
老師: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設計
導入 課文
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
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① 全班朗讀《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② 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并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③ 全班再集體朗讀一遍這兩則寓言,然后教師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齊讀句子并解釋加點的詞。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④ 復述課文大意
這是為了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能夠不看課本把這兩個寓言故事講出來,可以多找幾個學生復述,這樣學生差不多就背下來了。
討論
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概括這兩則寓言大意。
這是本節課中激活學生思維的一個重要環節。可以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盡可能每個人都說,然后再轉入全班性的討論。第一,次討論結果可能單一,可能深度不夠,或者概括的語言表述不準確,教師可以靈活指導,提問,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這樣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
②結合生活體驗進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與失、福與禍在生活中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結合你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寓意理解。
討論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較短小而含義深刻,有許多成語就出自寓言,請你從這兩則寓言中各概括一個成語。
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很快可以討論出結果。教師告訴學生,在以后學習中見到成語,可以從寓言故事的角度幫助理解意義。(當然,并非所有的成語都是從寓言故事中概括出來的。)
小結
①通過以上討論,我們明白,寓言是借一個故事寄寓一種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而要讀懂寓言,則需要我們密切聯系現實生活體驗,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
②布置作業 。
結合今天的生活寫出你對寓言故事《黔驢技窮》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教學設計
導入
①《智子疑鄰》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這寓意的?
(由學生回答《智子疑鄰》寓意的理解,過渡到寓意是通過分析寓言情節得出的。)情節的設置、想像是寓言創作中重要的一環。今天,我們再學習兩則古希臘寓言,通過對這兩則寓言的分析,發揮想像,學習創作簡單的寓言故事。
討論,分析寓言情節,認識寓言情節的作用
①朗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的寓意,并說說你是根據哪些具體情節概括出這些寓意的。
這個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脫離寓言的故事情節,一定要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來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寫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后來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護神,人們對他會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卻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這些情節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獅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動寓言情節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出示投影(改動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如,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
同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點撥,寓言的故事情節都是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學寫寓言,進一步鍛煉想像思維與發散性思維
①續編寓言情節練習。
教師投影出示兩個續編題目:a.赫耳墨斯聽到自己的雕像作為添頭“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說了些什么?b.蚊子戰勝獅子,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卻被蜘蛛網粘住了,以后還會發生什么故事?
以上兩題內容,學生可任選一題,做到練習本上,然后在班上讀,其他同學評論。
②自編寓言練習。
教師出示題目:a.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蜜蜂與花朵止貓和老鼠。
學生可以任選其中的一個題目構思,并在最后點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討論。
在學生分析故事情節、概括寓意,并能續編情節的基礎上,做這一練習正合適。學生此時的思維正處在活躍高峰,會有很高的興致。這個練習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想像力,依據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動腦分析生活,正確認識生活,可謂一舉兩得。因課堂時間關系,不可能做長時間交流,但在討論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情節是否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當然不要輕易否定學生,可以給學生提點具體修改意見。
總結
①教師小結。
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點,學習了通過分析情節,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實習了創作簡單的寓言故事。請大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仔細觀察生活,分析生活,還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正確認識生活。
②布置作業
a.依據課堂討論,利用課堂上老師出示的題目,也可以自己命題編寫一則寓言,規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急于求成以及雙方為了一點利益互不相讓,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寓言內容,體會寓意。
教學難點:讀懂詞句,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今天老師和同學一起來學習兩則寓言。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嗎?
2、歸納解釋:寓言是用虛構、簡短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教訓,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3. 學習“寓”字:“寓”是“寄托”的意思。(學生自由發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則寓言。(板書:揠苗助長,指導讀準字音)
二、初讀課文,了解寓言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詞:齊讀、指名讀、小組讀、全班讀。
3、指名讀故事,讀通順課文,并說一說“揠苗助長”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故事,揭示寓意
1、學生自由讀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
2、指導朗讀:
(1)指名朗讀第一段,學生評議并交流:“巴望”是什么意思?農夫“焦急”什么?從哪兒看出他很“焦急”?他心里會怎么想?
(2)指導朗讀第一段,讀出農夫的焦急。
(3)指名讀第二、第三段。農夫想到什么辦法?(相機理解“筋疲力盡”)
(4)讓學生觀看插圖。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自然段:能把農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6)指名讀第四段:農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結果怎樣?(理解“納悶”)
3、理解寓意:
(1)討論交流:禾苗為什么會枯死?種田人錯在哪兒?
(2)小結:這個莊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讓禾苗長得快些,這種做法違反了禾苗生長的規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長高,相反都枯死了,這是個錯誤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口頭練習說。)
四、指導識字寫字
1、請同學讀生字。
2、記憶字型,分析難寫字
3、師范寫,學生書空
4、描紅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講故事:戰國時候,中原大地并立著七個小國:秦、楚、韓、魏、趙、燕、齊。(出示戰國七雄圖)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的國力最強大,其他六個國家勢力較弱,但相互之間實力相當。秦國一直野心勃勃,想消滅其他六國,統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與六國為敵,即使自己再強大,也很難如愿以償。于是,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 有一回,趙國和燕國鬧了點小矛盾,趙王大怒,決定攻打燕國,出出心里的這口氣。秦王大喜,相信統一天下的機會來了。然而,趙國有個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急忙求見趙王。蘇代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立刻打消了趙王攻打燕國的念頭,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個統一天下的好機會。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爭,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這個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另一則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板書,讀準字音)
二、初讀故事,了解內容:
1、自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確流利;同時,想想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出示生詞,多種方法檢查朗讀,讀準字音,認清自形。
3、指名讀課文,相機正音。
4、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讀課文,思考:鷸蚌是怎樣互不相讓的?劃出有關語句。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
出示鷸蚌相爭時的語言,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話讀,師生分角色讀。)
4、鷸蚌相爭的結果怎樣?(指名回答,指導朗讀)
5、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6、學了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7、小結: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
四、拓展延伸
1.發揮想象:許多年后,鷸和蚌的子孫再一次在河邊相遇了。這次,他們之間又會發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讀后有什么收獲?
五、指導寫字:
先范寫,再描紅。
六、布置作業
1、把自己新編的故事寫下來。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讀一讀,體會它蘊含的道理。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系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掌握結合注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2,正確朗讀《自相矛盾》,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中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 都有哪些 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 打開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么 ------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么方法嗎 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并字面解題.
3,教師范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 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么 怎么知道的 -------"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鬻"的理解學生是通過書下的注釋了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于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 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于"等詞語學生在注解里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 之前他會想什么 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 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 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 ------"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 -----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么"弗能應也" ------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抵觸的情景.
6,那么,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 ------比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 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么情況下合適呢 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一個人拿著矛和盾的圖2寓言二則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無不陷也
銳利戳得穿堅固戳不穿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畫蛇添足》,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重點:理解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韓非子 難勢》里的一則小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這次帶給大家的是《戰國策 齊策》里的故事,聽一聽,猜一猜.
(放錄音——講故事——看幻燈片——猜成語)
你們能不能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猜出這個故事的題目呢 (引出課題——《畫蛇添足》)
二,讀悟探究: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
(二)指名分節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斷句.)
(三)說一說小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是怎樣發生 怎樣發展 結果怎樣呢
(四)發生:學生讀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大意.
(教師注意引導結實"足,余,之,成"等詞語,并鼓勵學生用上上節課的學習方法.)
(五)教師:而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誰來讀讀
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教師注意引導關鍵詞語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這樣說 怎樣做的 讀一讀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為之足"指導學生用十分傲慢的語氣去讀,擺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態來.(個別讀)
(六)教師: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卻沒有喝到酒,為什么呢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
①理解這句話.
②指導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將質疑,不屑的神情表現出來.(個別讀,分組讀.)
出示: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①故事的結果怎樣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個人"終亡其酒"呢 ------他自作聰明,違背事物本來的面目,弄巧成拙,辦糟了事情.
②帶著理解讀一讀.
三,學以致用:
1,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過"畫蛇添足"的時候,用這個成語造句.
教師點撥:比如同學們寫作文,本來結構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廢話湊數,這可以說是什么
四,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并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將文言文講給別人聽嗎 選擇一篇試背.(教師可以提供課文留白或成語故事的圖片)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
2,分小組選擇一個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學習"百花園一"時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語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紀昌學射、妻子”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系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漸、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3、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寓言的特點,激發閱讀語言的興趣,課后自己讀寓言故事。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寓言的特點,激發學習寓言的興趣。
2、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心理。
3、指導帶著理解,有感情讀課文。
4、正確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課前準備】文字投影、紀昌和扁鵲的資料。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寓言特點,激發學習興趣。
2、學習生字,讀準重點詞語。
3、學習第一則寓言,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一、教師引入
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在以前的語文課當中,學習過哪些寓言故事?哪篇寓言故事給你的印象最深?你知道寓言有什么特點嗎?
二、教師隨機引向深入
對呀。寓言故事確實是我們少年兒童非常喜歡的文學形式。有人這樣評價寓言:“寓言是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很多的東西來;寓言是一把鑰匙,用巧妙地比喻做成。這鑰匙可以打開心靈之門,啟發智慧,讓思想活躍。”
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寓言故事,看看這個魔袋能帶給我們什么。
三、在預習的基礎上,讀準以下字詞
出示課件:
紀昌學射、妻子、拜見、理睬、腸胃、湯藥、醫治、蔡桓公、梭子、綁住、虱子、百發百中
四、學習第一則寓言《紀昌學射》
1、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了解到什么?還想了解什么?(此處可結合學生課前查找的資料作簡單介紹)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啟示。
2、自己流利地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⑴ 讀文后,概括:紀昌想拜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讓他下功夫練習眼力,飛衛照著他的話一一做到,最后成了一名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⑵ 思考:
在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你有什么問題想跟大家探討?
學生會問:飛衛為什么不教紀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練習眼力呢?
紀昌為什么用梭子和虱子來練習眼力呢?
⑶ 結合學生的主要問題,先弄清飛衛為什么不教紀昌射箭,而是要他先練習眼力呢?
第一:指讀課文2、3自然段,思考:
飛衛讓紀昌練習怎樣的眼力呢?
(一是“眼睛牢牢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把一件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
第二:想一想:
飛衛為什么要這樣要求紀昌呢?
(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談,只要有道理,符合客觀實際,不做統一答案要求)
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嗎?
(飛衛是一個非常有經驗的好老師,不愧為名師)
第三:紀昌按老師的要求一一去做,這一練就是好幾年:
在這幾年的枯燥的眼力練習中,紀昌又是怎樣做的呢?默讀2、3自然段,劃出紀昌是怎樣練習的?把自己讀后的感受寫在旁邊。
學生交流:教參書中139頁。
出示句子,有感情地朗讀,說說體會。
紀昌回家之后,就開始練習起來。妻子織布的時候,他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
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中里,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一根長發,綁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
小結:
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第四: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紀昌學習時所表現出來的決心、恒心、毅力,與他成為一名射箭高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五:重點指導朗讀2、3自然段:
讀出寓言夸張地描寫,仔細揣摩人物行為心理,進一步理解體會人物形象。
小結:
看來,對學習來說,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都起著很大的作用。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本領,都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結合生活實際,你能舉例說說嗎?
五、老師總結談話
要我說呀,寓言還是智慧的花,哲理的詩,神奇的魔袋,今天,你能從這只魔袋里取走什么呢?
(引導學生談出這則寓言的收獲,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見解。)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第二則寓言《扁鵲治病》,體會人物特點,理解寓意。
2、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3、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4、了解扁鵲的高超醫術及他對我國醫藥界的重要影響。
5、了解寓言特點,激發課下讀寓言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2、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3、體會人物特點,理解寓意。
〖教學準備〗扁鵲資料、圖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誰,是做什么的呢?
(簡單介紹扁鵲的高超醫術及他對我國醫藥界的重要影響。)
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被人們廣泛傳頌。因為故事雖然簡單,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邊讀邊思考:課文講了扁鵲與蔡桓公之間怎樣一個小故事?
(講述了:扁鵲幾次見蔡桓公,指出他有病,但蔡桓公就是不相信,以至于,小病變成大病,最后無藥可治,蔡桓公死去的故事。)
三、默讀課文內容
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么?結果怎樣?把相關內容畫在書上。
四、交流體會
1、指導朗讀,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
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來讀。扁鵲的話要誠懇有耐心。
如:
扁鵲第二次來看蔡之前會怎么想?第三第四次呢?
“蔡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里會怎么想?
“蔡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里會想什么?
“蔡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會怎么想怎么說。
“蔡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的蔡又會怎么想呢?
2、蔡桓公怎樣就不會死了呢?本來是皮膚上的小病,怎么會要人命呢?
(皮膚上的小病──皮肉上的病──腸胃里的病──骨髓里的病)
3、扁鵲是有名的神醫,蔡桓公怎么會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為什么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扁鵲早知道蔡桓公要來請他,為什么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討論:
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于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支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慮。
4、交流得到的啟示:
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有小問題時及時解,決,否則釀成大禍就無藥可救了。
5、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么?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聽了你的話,會說什么?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五、總結
寓言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節,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著我們,讓我們樂讀愛讀,并給讀者以深深的啟迪。讓我們課下多來讀讀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吧。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 知識與技能
(1) 學會生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 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查找各種工具書或借助注釋來理解課文。
(2) 通過分析重點詞句來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讀寓言,理解寓意,領悟道理。
重難點、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審議所講的道理。
課時劃分:兩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出示重點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激情導入
1、同學們,你們記得的學過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請你們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發言)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樣的道理?
2、寓言就是蘊涵著一個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寓言《刻舟求劍》,相信你們一定能從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學生發言)
2、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深入理解內容,了解寓意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內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思考:
(1) 你用什么辦法找到《刻舟求劍》中楚人丟失的那把劍?
(2) 《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么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節?(楚國人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映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地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家伙的心理狀態。想像“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讀出同船人催楚國人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楚國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4、楚國人錯在哪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1)小組內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復述故事內容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復述。
第二課時
一、 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鞋穿著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腳知道”這樣一句話嗎?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學生發言)
2、在春秋時期的鄭國有一個買鞋的人就跟你們想的不一樣。(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3、看到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老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詞。
3、 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4、 熟讀課文,對照譯文了解課文內容。
5、 提出不懂的問題。
三、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字音:自度 持度 寧信度
(指名讀,糾正加點字的讀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歸取之。
(4)何不試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內容,了解寓意
1、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2、班上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們把這種不知變通、墨守成規、不講實際叫做教條。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有沒有這種現象。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去處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動腦筋,不能完全照抄責成的經驗,避免出現鄭人買履這樣的錯誤。
五、練習復述并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一講。
2、指名班上復述。
3、練習背誦課文。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
教學難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教學過程:
課題:《矛與盾》
一、成語導入,揭題設問
1、分兩組比賽說成語,要求必須來自寓言故事。
2、說說寓言有什么特點。(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代寓言兩則》中的其中一個寓言故事《矛與盾》。(板書課題,指導學生寫好“矛與盾”三個字)
4、說說讀了課題,讓你產生了哪些疑問?(矛與盾各是什么樣的,分別用來干什么?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件什么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二、自主學文,釋疑懂理
(一)解題(解決第一個問題)
觀看插圖及注釋,引導學生了解矛與盾各自的作用。
(二)讀通
1、教師范讀,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斷句停頓。
2、學生自己練習把語句讀通順,讀流暢。。
3、指名2-3名學生讀課文,由學生糾正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4、齊讀全文。
(三)讀懂(解決第二個問題)
1、自讀課文,結合課后注釋,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說不通順的語句,就在書上標出來。
2、將自學所得及疑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質疑相機出示重點句子。
句子一: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a:學生嘗試說句意,教師引導學生用現代語言說明白,說通順。板書“堅”
b:想一想,“譽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這個人是怎樣夸贊的呢?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二: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a:提示:于,對于。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嘗試說句意。板書“利”
b: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學生嘗試說句意。引導將“穿透”換一種說法。板書“何如”
b:想一想,問話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問這句話的?應該怎樣說好這句話?(引導學生以年輕人和老年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來說好這句話。)
3、練習把整個寓言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指名講。
(四)明理(解決第三個問題)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練習把這個故事演出來。(提示:根據你們小組的實際情況,可以采用課文的原話,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豐富故事中的情節,表演時要注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
2、選擇兩個小組上臺表演,學生評議。
3、看了這樣一個故事,你有問題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其人弗能應也”?)學生通過討論可得出:這個人不論怎樣回答,都會和自己剛剛說過的話相抵觸。進而教師乘機揭示成語“自相矛盾”)
4、進一步討論:你覺得這個人可笑嗎?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這個人被這么一問,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長吁短嘆,非常懊喪,這時,他的一位好友來到他家中,了解了情況后,就熱心地開導他。就請你扮演他的朋友來開導他,好嗎?(教師扮演賣矛與盾的人,請學生在稍作準備后上臺表演,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明確寓意。)
6、現在,我們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語言和行動不一致,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碰到過類似的事情嗎?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1、基礎性作業: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實踐性作業:排練課本劇《矛與盾》
課題:《鷸蚌相爭》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對意外收獲不要存有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重點】認識生字。
【難點】理解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兒歌、古詩。但你讀過寓言嗎?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27課的兩個寓言故事,板書課題:寓言兩則。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認讀字音。
教師手指題目問,這四個字中哪個不認識?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讀,其他生跟讀,再指各讀。
⑵ 積累新詞“寓言”、“寓意”。
⑶ 借拼音認讀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隱含的意思。
2、本課的兩則寓言講故事,各說明什么道理?請大家讀讀課文吧!
二、初步感知,認讀生字
1、教師范讀課文。
2、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兩則寓言中選一則自學),要求:
⑴ 讀準字音。
⑵ 說說這兩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
3、學生預習,老師指導。
4、學生匯報自學情況:
⑴ 檢查第一則:
指名讀生字,讀不準請同學幫忙。
指名讀帶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講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長》中的人的辦法是什么?
⑵ 檢查第二則:
方法同上。
過渡:如果大家肯努力,用心學。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三份禮物,分別放在三層樓房的三個房間里,你們想知道是什么禮物嗎?(想)那大家快點練一練吧!
三、送禮物
1、幻燈打出第一份禮物是個玩具熊。
要求:先默讀詞再讀帶點字音。
⑴ 寓言 焦急 巴望 喘氣 總算 白費 一大截
⑵ 守株特兔 竄出來 撞 樹樁 從此 丟下 鋤頭 肥
2、第二份禮物是,機靈猴:我會說。
要求:理解詞義,找出本詞的句子讀一讀并說一說意思。
⑴ 巴望 焦急地 自言自語 終于 一直 筋疲力盡 揠苗助長
⑵ 忽然 竄出來 撞死 又肥又大 樂滋滋地 從此 丟下
3、第三份禮物是,美麗的孔雀:我會讀。
要求:讀準字音(可選一段讀,可全讀,讀好)
⑴ 學生練讀。
⑵ 小組內指名讀,讀的不準的地方,同組同學幫助直到讀好為止。
四、小組合作討論
1、默讀課文:同選一則寓言的小組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朗讀課文:學當老師,給另一組的同學講你學的寓言。
五、大組互講,互學寓言,體會寓意(形成擂臺賽看哪組學的好)
1、看圖講故事。
2、讀文中帶諷刺性的句子。
六、作業
想想現實中有沒有類似的例子呢?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認讀生字(卡片)
二、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寫正確:
“丟”字是上下結構,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折合寫成一筆。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
“算”的中間是“目”不是“日”。
“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
2、寫美觀:
“守”字的橫不要超過“宀”。“丟”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橫卻要與寫長。“費”字上邊的“弗”應盡量寫扁。
3、描紅。
三、讀讀想想
幻燈逐次出示三個句子:
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
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在樹樁旁邊等著。
讀一讀句子,去掉帶點的詞,句子的意思和原來一樣嗎?
(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和準確性)
四、朗讀比賽
兩組比賽朗讀。
五、你想對種田人說什么?
六、拓展運用
從文中找出你新學的詞語抄寫在詞語積累本上。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
13.拓展思考: 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11.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點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四、對照文言文和現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代文一樣,仍然要堅持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就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言故事的內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地表述相對應的實例呢?這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四則寓言有兩則是選自《伊索寓言》,另外兩則選自《韓非子》。前兩則極具諷刺意味,作者已點明寓意:希望和結果的矛盾,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諷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獅子〉諷刺了戰勝強大敵人卻撞在蜘蛛網上的蚊子。〈智子疑鄰〉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對待。〈塞翁失馬〉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系。但本課更在于靈活地分析寓意,允許從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學目標 :
1、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學習改寫、編寫寓言。
3、翻譯《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積累文言詞語。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結合注釋疏通字句。
老師預備課件。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
一、導入
寓言總是很受孩子喜歡,這個學期我們學過寓言嗎?什么是寓言呢?
讀“課前導語 ”。
二、朗讀寓言,分析故事情節
1、 朗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讀出人物的語氣。
思考:①“赫爾墨斯又笑著問道”的“笑”你認為是一種怎樣的笑?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 ②赫爾墨斯為什么先問宙斯、赫拉像的價錢如果首先問自己的雕像的價錢,結果會怎樣?
③一個銀元是貴還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發表“挑戰宣言”就去進攻獅子,結果仍然是戰勝了獅子,這對故事情節會有怎樣的影響?
2、根據情節,歸納寓言寓意。
三、改動寓言情節后讓學生討論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學生討論,這樣改動情節后寓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
蚊子和獅子
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聽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價格后,為什么一言不發,悄然離去了?他心里這時是怎么想的?顯然,原文中諷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變了。改動后的《蚊子和獅子》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從故事情節中得來的,如果改動情節,那寓意相應也有變化。并且作者依據現實生活想像創造的,閱讀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節;而創作寓言,更不能忽視對情節的具體想像。
四、聯系實際,深入探究
1、在現實生活中,你遇到過類似的人嗎?
2、你覺得這兩個故事還適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業
1、自編寓言故事,注意考慮情節是否合理、具體,情節與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參考題目:①嘴和眼的對話 ②樹和斧子
2、預習《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昨天,我們學的是古希臘的寓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中國古代寓言兩則。中國古代有許多這樣的寓言,它們就像珍珠一樣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們作為論據來闡明事理,非常具有說服力。如:《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
三、疏通課文
1、學生朗讀,自主探究。
2、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組提出無法解決的字詞,全班討論。然后教師打出課件,學生解釋加點的字。
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不筑,必將有盜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馬無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月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家富良馬 其子好騎 墮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
這個環節一定要落實,這些加點詞語中有的屬于古今異義,有的屬于一詞多義,有的屬于詞類活用,不需要給學生分類,但一定要求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意思講對,這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基礎。
四、復述故事情節
在讀懂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歸納寓意
1、先引導學生讀課本204頁錢鐘書伊索寓言新解,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發表見解。
《智子疑鄰》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么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系,如果關系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塞翁失馬》
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2、如果學生覺得難,可提些問題進行啟發。同時也指導學生盡可能把話表述得簡潔、準確。如:討論《智子疑鄰》時,可問:對正確的意見應該采取怎樣的態度?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意見或建議?
學《塞翁失馬》,可以問:好事壞事能轉化嗎?必然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么條件下轉化?
福與禍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條件,不能讓學生誤解成福與禍的轉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擊,變故,陷入困境,這是禍,但如果能從容、鎮靜,在困境中拼搏、奮起,那么,這又不失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喪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氣,那么,這禍就只能是禍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轉化的點、條件。
五、擴展閱讀
課件打出成語:鄭人買履、買櫝還珠、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濫竽充數等,讓學生講講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業
1、翻譯文言文。
2、課外讀〈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選〉
教后反思:
1、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適合多角度解讀,如〈赫爾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經很難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變故事情節反而生硬。
2、確實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簡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積累了一些成語,又提高了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學生也很感興趣。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刻舟求劍”這個成語的含義,理解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和掌握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背誦課文。
4.寫話練習。用一段話寫出在學雷鋒活動中做的一件事。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
2.理解刻舟求不到劍的道理。
教學難點 寫話練習。
教學準備 投影片一張、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第一節
教學內容:初學生字,認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講:第八課講的是古時候稱象的故事,你們還喜歡學故事嗎?請大家一起來學習。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讀課文,把生字的音讀準。(2)新詞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不懂的地方記下來。(3)標出小段。
三、認讀生字,解答疑難(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學生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寶劍掉到哪里去了?
2.提問:這個人的寶劍是怎么掉進江里的?讀課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讀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語氣讀讀。
過渡:那個人是怎么做的呢?他為什么這樣做?
3.讀第二段,回答問題(①一點兒不著急。②在船舷上刻記號。③他想記住掉劍的地方,撈上寶劍?)
4.指導看插圖,說清圖意。
5.小聲讀3~4段,思考:當有人問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問:“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要問?每句話是什么意思”應該怎么讀,誰來讀讀看?
(2)教師示范。學生練讀,指名讀。第一句要讀出著急的語氣。兩句話既要讀出不理解的語氣,而且還要讀出不贊同的口氣。
(3)理解詞語“不慌不忙”的意思。他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語氣讀讀那個人的話。
(5)提問:按照那個人說的辦法,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為什么?(展開討論)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掛圖)讓學生看明白:船一移動,船的位置就變了,在船上的記號的位置也跟著變了,那個人只記住劍從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劍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岸之后,從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撈到劍。
五、揭示課題,析字悟意
1.讓同學說出這個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
六、總結談話,啟發聯想
1.分組討論。
①那個人等船*岸后撈到劍了嗎?
②他沒撈到劍會說什么?
③別人可能又會說什么?
2.提問
①你認為那個人錯在哪里?
②學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教學內容:學習本課7個生字,練習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
二、自學生字,要求重點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體學習,掌握字形,弄懂字義
1.檢查個人學習情況。
(1)指定認讀。
(2)開展競賽認讀。
2.開展互教法。(學生自由領生字,教給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寶”,“玉”字上面加個“宀”頭。寶劍:古時候指稀有珍貴,所以是“宀”頭。
“撈”,“勞”字加個“扌”旁,“撈”東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師幫助分析重點字形。(筆畫多和易錯的)
劍:右邊是“臉”的左半部,最后一筆橫變成提,右邊是“刂”旁。
“急”,上下結構,上面是⺈,中間是彐,下面是“心”底。因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號”,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口,下邊是橫,豎折折鉤,注意最后一筆不要穿過橫。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邊是“忄”旁,右邊分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頭,中間是“忙”的右半邊,下邊是。要寫緊湊些,可與熟字“流”區別異同點。
4.擴詞練習,豐富詞匯。
5.邊講邊理解詞語:
“寶劍”:原指稀有珍貴的劍,后來泛指一般的劍。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著,不著急。
四、鞏固復習生字詞
1.看音寫詞語。
2.猜字謎。
3.抄寫生字。
五、作業
1.寫生字。
2.練習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教學內容:(1)指導背誦課文。
(2)寫話練習
教學過程
一、指導背誦課文
1.教給背誦方法。
(1)根據內容,想聯系。
(2)參看插圖,抓事態。
(3)讀完一段,練習一段。
(4)反復練習,記得牢。
2.可采用多種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齊背、領背等)
二、寫話練習
1.讀寫話要求。
2.回憶在學雷鋒活動中參加了什么活動,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師講明寫作要點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話寫出來。
三、作業:把寫出的一段話讀給家長聽。
寓言兩則教學設計 篇12
寓言四則
執教人:更樓初中 余岳
教學設想:
這是兩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蘊涵深刻的道理。我們新教材上選的這兩篇古希臘寓言就很有代表性,體現了寓言的幾個特點: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這兩則一則是神(其實也是寫人),一則是動物(蚊子和獅子)。在教學過程 中,我著重把重點放在第一則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過改變故事情節來使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寫作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讓學生自己學習第二則寓言并且自寫寓言。
教學目標 :
1、了解寓言的特點與《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習故事情節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學習故事情節了解兩則外國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學過程 :
1、 導入 新課:在文學寶庫里,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
2、 學生閱讀課文導言,了解寓言的概念與特點: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特點,寓言都比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
3、 學生閱讀課后注釋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識:古希臘的寓言故事集。
4、 分角色朗讀,注意語氣與語調。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師生同評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語氣、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問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現出來)
赫耳墨斯是個妄自尊大,沒有自知之明的人。
5、 概括寓言的寓意:這些情節生動刻畫出一個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訴人們要謙虛,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改編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問自己的雕塑的價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來到一個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見宙斯的雕像,問道:“值多少錢?”雕像者說:“一個銀元。”赫耳墨斯又笑著問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錢?”雕像者說:“還要貴一點。”赫耳墨斯聽后,默不作聲,悄然離去。(改動了故事情節的結尾)
寓言改動之后寓意就有改變,寓言是通過對現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師生共同總結)
7、 學生自主閱讀《蚊子和獅子》
8、 一生朗讀寓言《蚊子和獅子》
9、 學生自主閱讀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說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多角度從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獅子》之改編篇:蚊子徑直朝獅子飛過去,趁獅子沒有準備,張嘴就咬,而且專咬獅子鼻子周圍沒毛的地方。獅子氣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臉都抓破了,也沒抓到蚊子。蚊子戰勝了獅子,就吹著喇叭、唱著凱歌飛走了。
通過與文中寓言相比較:去掉了蚊子向獅子宣戰和取勝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網上被蜘蛛吃掉這兩個情節,那么原文中諷刺蚊子的驕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結:寓言的特點,寓言是通過對現實想象而來的它的寫作取決于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寓意。
11、作業 :根據所給的題目自編寓言
a.嘴和眼睛的對話;b.樹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畫筆和顏料;e.貓和老鼠。(注意情節是否合理、情節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種生活道理。一個故事最后點明寓意。)
課后反思:
按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按照寓意來安排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部分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布置自編寓言時,有部分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創造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