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補天》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專家點評
二、抓重點詞句,豐滿人物形象。
課文語言淺顯易懂,表現人物精神的關鍵文字也不難理解,如“冒著生命危險”“零零星星”“幾天幾夜”“找哇找哇”“終于”等。“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情。”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來,我是通過學生的體會,想象,朗讀,使人物形象豐滿起來的。比如,在學習“尋石”部分,感受其艱難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結合課件背景圖,去想象體驗 “天上的大窟窿還在噴火”給人類及女媧帶來的重重困難。為了徹底解決人類的災難,女媧是怎樣做的?她會遇到哪些困難呢?讓學生畫出使自己感動的句子,試著寫簡短的感受。學生通過尋找重點詞,理解體會,談了各自對女媧這個人物的認識,再通過教師的引讀,女媧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質就滲于學生的內心深處了。
三、想象畫面,反復研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要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去感悟,去體會,但是讀不是在同一層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設計有層次的讀,讓學生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悟,新的震撼。特別是在學“煉石”部分,我設計了圈畫動詞來想象當時情景的環節,女媧為了盡快消除隱患,不敢有半點懈怠,并讓學生反復朗讀。抓住“五天五夜”引導學生想象女媧這五天五夜是怎樣度過的,你似乎看到了女媧……,從而感悟女媧形象。通過對“裝”“端”“對”“潑”這些看似輕松的動作,感悟女媧沉著鎮定、力大無比的形象,再指導學生帶著感受讀。有了前面的想象鋪墊,學生就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了。
品讀想象,再現神話特色
武漢市江夏區教學研究室 張春霞
神話故事既包含了一個民族的寶貴精神,又凸現著一個民族的優良品質。《女蝸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作為教材,其蘊涵的人文性極強。
可這個故事學生已經耳熟能詳,課文的故事情節淺顯易懂。那在教學時該如何將這種人文精神有效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之中去呢?曾經我們作了多種預設。最后還是決定根據神話的特點,在教學中通過對文本的品讀想象,既要讓學生感悟神話的特點,又要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還要讓學生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關心人類疾苦,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并且把感受女媧精神作為教學的重點。
但這個目標還是很感性,也很模糊,落實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文本淺顯,可挖掘的“點”不多,弄不好,感悟女媧精神會落入到“貼標簽”的窠臼。而課標中明確指出,三維目標要整合,文本的特點和人文精神兩者要互相整合統一,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人文性的自然熏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徐 老師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一、抓住主線,串連整體
感受女媧的精神是這堂課的主線。
徐 老師從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查看女媧補天的故事入手,讓學生初步感受神話故事的魅力,然后通過梳理文章脈絡,初步了解女媧形象,再通過品字析句,讓學生插上想象翅膀加深體驗,到女媧精神的現實意義小結,到最后的片段復述,深化認識等板塊都是圍繞這條主線而展開的。
2、挖掘空白,引導想象
課文的文字淺顯易懂,表現女媧精神的關鍵語言文字也不是很難理解。課上 徐 老師重錘敲打的幾個詞:“立刻 ““又”“幾天幾夜” “零零星星““找哇找哇” “終于” “五天五夜” “冒著生命危險”等,也不深奧。如何從淺顯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內涵,凸現女媧的精神?這需要透過文字表面去挖掘,去想象,將文本再創造,以充實內容,使人物形象趨于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