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說明及教學建議
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⑤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⑥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
⑦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⑧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⑨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⑩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2.精讀課文的教學
①注意把握閱讀教學的層次性。
第一個層次:讀通、讀懂。也就是學生讀過課文之后了解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怎樣才能讀通讀懂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教學個性以及教學藝術性的問題。
認識了漢字才能讀通,理解了字義才能讀懂,那么如何處理識字、寫字與閱讀教學的關系呢?是不是一定要先完成識字任務,再開展閱讀教學呢?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閱讀教學為主線,識字教學為輔線;以閱讀教學為明線,識字教學為暗線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兩條線”是互相促進、螺旋上升的。我們把二者融為一體,共同推進。在閱讀教學的初始階段,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同時,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識字。可以借助拼音,可以詢問伙伴,可以請教老師,可以借助字典。總之,在讀的過程中識字,而不是把識字教學單獨地拿出來。另外,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最關鍵最有效的應該是學生的自主識字,主動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體會、學習識字方法。比如:讓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字帶有足字旁,什么樣的字帶有提手旁等等,這樣讓學生體會漢字造字的一些規律,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對于學生是否認識這個漢字,我們還是要到閱讀中去印證、去檢驗,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同樣,關于字義的理解,也是要結合語言環境,而不能把一個字、一個詞孤立出來。
識字、寫字的問題解決后,我們再來看閱讀教學的這第一個層次。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知道什么什么嗎?你見過什么什么嗎?而這個什么就一定和課文主題相關。那我們換一個角度,從學生閱讀心理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閱讀沖動,引導學生的主動閱讀是最關鍵的。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課題就會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
比如,我們六冊書中的《三個問題的答案》,一看到這個題目學生就會自然地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三個問題,答案是什么樣的?自然而然地進入到閱讀環節。
另外,我們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問題話題化,以學生的閱讀心理為主線,用一個個小話題,在學生不經意間進入閱讀教學。而不是用老師預設的問題牽著學生去讀。在本冊教參中就有很好的范例,比如:《傾斜的傘》一課就課文本身描述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在初步感知課文階段,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樣的話題閱讀和思考:雨中的傘下發生著怎樣的故事?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目標集中地達到“讀通、讀懂”這一基本的閱讀要求。
第二個層次是把握文本的人文內涵。
即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去體會作者的心思。讀寫人的文章,要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精神、人格魅力;讀哲理性的文章,就要體會文中的道理,以及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這就要求學生全身心地融入到文本中,與作者、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進而內化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