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說明及教學建議
比如:《傾斜的傘》,這篇課文有很多精彩的細節描寫,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話題:課文中的哪個細節最讓你感動,說說你的感受。這樣我們從學生的切身感受生發出去,引導學生回歸文本,感悟文本,進而把握文章內在的人文內涵。也許有的學生會說作者給外公遞毛巾在這個細節最感動,那為什么呢?還要讓學生說出你的理由,這樣學生就又回到文本當中,再次地更深層次地去感受。這樣,在整個環節當中我們都在依托文本,不能脫離語言環境。不能忽視語言文字本身。
第三個層次,就是關注、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這不是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寫作方法,而是讓學生用心去感受、去發現文章的精彩之處。教師該如何引導呢?可以舉個例子,比如:讀了課文,你覺得哪個地方寫得好?為什么?這就要求學生回到文本當中,用心感悟。也許學生認為某個語段讀起來十分優美,流暢,覺得作者寫得好,語句通順,語言優美;也可能是在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作者的描寫想象出了一幅幅畫面,覺得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具體。這就從學生的自身感受指向了寫作方法和技巧,但決不是老師告訴的,強加給學生的。
在《傾斜的傘》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每逢淅瀝聲從窗外響起,外公便會來到門口,打開那把墨綠色的大傘,向我招招手。我就一蹦一跳地跑向外公,鉆進傘下,挽住外公的胳膊,一同走進雨的世界中。”這段話用一連串簡單的動作,把祖孫倆融洽的親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閱讀這段話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在頭腦中再現這樣一種充滿親情,充滿快樂的場景。那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作者細致地觀察生活,并且描寫得具體生動。如果學生能通過閱讀感悟,理解到這樣一個層次,就說明學生在用心靈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感受到了作者生動、具體地描寫,體會到了作者通過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思想情感。我們就沒有必要再從寫作方法、寫作技巧的角度去分析了。
最后一個層次就是由課堂向外延伸。
這個延伸不單指向課外閱讀延伸,更重要的是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向社會生活延伸。通過教學的延伸,改善學生的生活,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比如在《金色的蒲公英》一文作者寫了這樣一件事:學校里組織一次戲劇表演,本來“我”要演的公主角色被別人代替,自己只能出演敘事者,正當“我”覺得受到了傷害無法接受的時候,媽媽巧妙地借養花的事給“我”講明白了這樣的道理,那就是每種花都有著自己的美麗,都給人帶來快樂;同樣,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都是同等重要的。這種被冷落、被忽視的感覺,可能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孩子們也一樣,比如在評選中失利落選、參加比賽被淘汰等等,這些我們成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學生的心中卻是非常重要,不亞于我們在職稱評定、年終考核中的失利。那么,如何正視這些問題呢?這時,我們就可以由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延伸,比如:引導學生回想,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情,談談你當時的心情?學了課文后,你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相信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談出自己相關的生活經歷,以及對類似問題的新看法。再延伸一步,可以讓學生把這種收獲講給父母,孩子們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感慨,一定會打動他的家人,進而提升他們對相關問題的看法。這正是通過我們的閱讀教學以及閱讀教學的課外延伸,改善學生的生活,影響學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