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除法》——課后說課
很感謝有這次機會跟各位評委介紹我在設計這節課時的一些想法:今天我上的課題是《除數是兩位數的口算除法》。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本節內容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第六冊“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第1課時。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掌握了一位數乘兩位數乘法、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口算除法,有關整十、整百數除以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也是學習筆算除法的基礎,也是為學生今后繼續學習除法是三位數的除法打基礎的,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考慮到低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標:
1、使學生學會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較熟練地進行口算。
2、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比較理解整十數除的算理,提高口算能力。
3、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促進思維條理化。
教學重點:掌握用整十數除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用整十數除的口算算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學和學法上談談:
(1) 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
在這一教育理論支撐下,基于本節課的特點,我著重采用引導探究、遷移類推的教學方法,展現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2)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人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重視學法指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應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基于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把生活經驗理性化、數學化,采用了“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操作、比較,逐步抽象出算理,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歸納。
下面側重談談教學中的幾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
四說:教學設計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1、由“可視電話連線”引入,安排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包括整十、整百數是由幾個十組成和乘法式子的意義;第二層次是將(8÷2)改編為(80÷2、80÷20);
(這樣的教學設計,緊緊扣住新知的生長點、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而且易于學生將相關的知識點遷移到陌生的新問題情境中。)
2、在引入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嘗試解答“80÷20=?”(有兩種答案:4和400)學生有了爭議,產生了問題。我抓住這個良好的時機展開新課教學。
(這樣的教學“導在問題的穎惑處,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全過程。)
3、我在新課課教學安排了三個環節:(1)學生討論“80÷20”等于“4”還是“400”;(2)分組用小棒擺一擺;(3)整理思路,指名匯報。整個設計先讓學生憑著各自已有經驗感知,再通過動手操作驗證思路,形成表象,歸納抽象出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