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美妙的杯琴 第5課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0~21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升和毫升的知識,先通過敲敲聽聽,讓學生發現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簡單介紹幾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樂器,鼓勵學生查閱資料;
3、從實踐活動中,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樂趣,提高學習興趣。
4、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與他人合作完成實驗,增強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感受升與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教具準備:7個大小一樣的玻璃杯 量杯
教學過程:
一、實驗操作,體驗琴聲。
(1)小組合作,敲敲聽聽。
1. 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讓學生聽一聽
2. 你發現了什么?
3. 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 小組試一試。
二、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1. 分別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 這些不同的音呢?
2. 小組敲一敲,聽一聽,量一量,把結果記錄下來。
杯的編號 1號 2號 3號 4號 5號 6號 7號
音 do :
水的毫升數]
3. 我們可以把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組杯子叫做“杯琴”。7
三、自編樂曲,體驗快樂。
1. 試著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敲出一首美妙動聽的樂曲
2. 小組里的同學一起唱一唱
3. 交流,試唱。
四.你知道嗎?
學生自己閱讀,簡單介紹幾種樂器,笙 編鐘 排簫
你知道這些樂器為什么會發出不同的音嗎?課后查閱相關的資料。
課前思考:
1、教學前要每組學生按活動要求準備兩組容器。教學時,讓學生根據活動的要求分別在兩組容器里到水,在分別敲一敲,聽聽敲擊時,每組各個容器發出的音同不同。特別要提醒學生注意容器大小或盛水的多少對各個容器發音高低的影響,以便為制作“杯琴”準備。
2、制作“杯琴”時,教師要具體指導,引導學生耐心調試。可以啟發學生在七個相同的玻璃杯里分別倒入不同的水,并借助自制的容器使每個杯里的水量依次遞增;在對照樂器發出的音作適當調整。但應注意要求不必過高。制成“杯琴”后,要組織學生試著敲出樂曲,一起唱一唱,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
教后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是結合升和毫升的學習安排的實踐活動,分“敲敲聽聽”和“編編唱唱”兩部分。開始用樂曲導入,問:“這些樂曲好聽嗎?”接著出示樂器圖,告訴學生樂曲就是用這些樂器演奏的,繼續問:“你知道這些樂器是怎么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的嗎?”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入下面的探究活動。
“敲敲聽聽”環節讓學生通過兩個層次的活動,依次發現: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樣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的音也不同。還知道杯中放的水少,敲出的聲音高,杯中的水多,敲出的聲音低。由此讓學生感受到:可以調整容器里盛放的水的多少,使敲擊發出的音不同。
“編編唱唱”環節讓學生現在不同的杯子倒入水,通過敲擊了解發出音的高低,再通過調整,制成一個“杯琴”;先分組讓學生試敲,再組織敲得好的學生進行展示,讓學生發表意見,評出最佳,學生由此獲得成功的體驗。
這節課既運用了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又體現了不同學科之間的綜合,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感受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