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美妙的杯琴 第5課時
課后反思:
我知道自己的樂感不是很好,所以課前我請了幾個志愿者先做出了這樣一個杯琴,在課上交流、演示。我自己也用燒杯試了一下,結果發現空杯子的聲音也是不同的,這樣在制作杯琴的時候難度就更大了。所以在請學生介紹完了一些基本情況后,我把時間給學生去分組做實驗。用杯琴比較適合演奏的曲子不是很多,比如有“小星星”“粉刷匠”“兩只老鼠”等。我覺得這課有兩個問題:1、比較理想化了。在效果比較好的那個班,我目睹了孩子們的興奮,但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學生沒有濃厚的音樂興趣,這課會上成什么樣子呢?2、數學味道在哪里?本單元認識的是“升和毫升”,但在做杯琴的過程中,根本無法量化,用到容量單位;而且容器本身也有音高,也不一定要裝水。這課適合在數學課堂上學習嗎?
課后反思:
本節課是和邵老師一起精心準備,知道自己的音樂細胞沒有幾個,課前還請辦公室里的幾個唱歌能手在八個杯子里裝了不等量的水進行調試。課堂上我們完成的第一項操作是在不同的容器:燒杯、冷水壺、玻璃水杯、搪瓷的小碗等容器里裝上相等的水200毫升,經過實驗學生能夠非常清晰地聽出發出的聲音不同。而當分組實驗時,就連幾位學樂器的學生所能敲出的樂曲也是有限的,也象邵老師班上一樣,僅僅是一些簡單〈兩只老虎》和《洋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之類的樂曲。而學生在敲擊時對于音符的位置也很不熟練,所以也不連貫。
與稍老師有同感,這樣理想化教材內容,雖然也是精心準備,但是收到的效果又有多少呢?唯一學生比較明白是各種樂器之所以能發出不同的聲音是因為他們的空間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