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認識毫升》教學設計
真好喝!(笑)
我剛才喝了幾口,把大約100ml飲料喝完了呢?
那我一口能喝多少毫升呢?
誰再來試一試,大約幾口能把100ml飲料喝完?
大家算算,他這樣一口,大約有多少毫升?
5.回家請你們家人都來試一試,看看各自一口,大約能喝多少毫升。
6.再給你們看樣東西。
獻血證。這是我的光榮的……無償獻血證。就在上個月15號,我獻了200…………毫升血。
介紹:你知道嗎?
三、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跟大伙交流交流。
附:教材分析:
《認識毫升》是國標本第八冊第二單元“升和毫升”的第三教時內容。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一是使學生在具體的觀察、操作中感受認識容量和毫升,聯系實際初步形成1毫升的容量觀念,知道升和毫升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二是初步了解測量容量的方法,能估計一些常見得容器得容量,培養估計意識和初步的估計能力。三是使學生聯系實際感受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交流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情分析:
毫升是計量液體的較小的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淺表的經驗,對這個容量單位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學生課堂知識的積累上是,在前面一節課已經知道了什么叫“容量”,初步感知了“升”,對毫升的教學已經有心理上的準備。
設計意圖:
因為這堂課的內容特殊,直觀性、實踐性都比較強,師生需要準備的學習用品很多,常見的容器和量具,大小不同的茶杯、飲料瓶、碗、勺子、量杯等都搬進了課堂,以便組織學生觀察和操作。整堂課始終引導學生“看一看、玩一玩、掂一掂、猜一猜、想一想、估一估”甚至動口“喝一喝”,為了讓學生更精確地感知“毫升”盡量從多種角度讓學生感受探索。
第一層次是體驗1毫升,體驗毫升和升相比,是個很小的計量單位。
第二層次是體驗十幾到幾十毫升,用勺子等小容器來體會較少的液體。比一比同樣多的液體在不同的容器里水面高度不同。體驗生活中常見的器皿的容量。
第三層次是100、200毫升學會使用量杯量較多的液體,也是為了生活中能較為正確的估計。
第四層次是升和毫升進率的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