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認識容量和升第1課時
(2)接下來,請每個小組像剛才一樣實驗一下,你估計對嗎?
(3)指各兩小組回答:你們是怎樣做的?
3、“想想做做”第3題
(1)指名讀題
(2)指名口答。
4、“想想做做”第4題
你能估計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嗎?說說你的理由。
五、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如果老虎和獅子要舉行第二次比賽,你認為應該有一些什么規定?
課前思考:
1、“容量和升”這一教學內容,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可能比較枯燥和抽象,所以課始通過一個有趣的喝酒比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很想幫助老虎和獅子確定誰是森林中的酒仙。
2、通過直觀觀察杯子能盛酒或水的多少,引入容量概念,通過比較不同容器大小,學生加深對容量概念的認識。
3、通過用大小不同的兩個杯子計量同一壺水的容量的活動,引導學生從中進一步感受容量的含義,并產生統一和認識容量單位的心理需要。通過實驗認識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容量的含義,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形成1升的容量觀念。
課后反思:
本課內容包括認識容量以及容量單位升。容量單位經常用來表示容器里容納的液體的體積。本冊教材在教學體積之前先教學容量和容量單位,是因為這一內容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極廣,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能接觸到。盡量早些教學容量忽然容量單位,既方便學生生活,又為以后教學體積積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體積之前教學,因此采取了直觀認識、直覺感受為主的教學方法。
第一道例題通過三個活動使學生從不同的層次認識容量這一新的概念,同時產生認識容量單位的心理需求,由此過度到第二個例題容量單位“升”的教學,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并通過實驗認識1升容量的大小,從感性上認識1升有多少。
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學生已有的對升和毫升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義,再通過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的比較進一步加深對容量的認識。這樣的導入,比較符合學生的實際,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逐步上升為數學的概念,然后再回到實際中加以理解,這同時也是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
課后反思:
本課有兩個教學重點:容量和容量單位。容量這一概念比較抽象,課堂上通過寓言小故事激趣,通過直觀的物體兩個水杯,讓學生猜一猜:哪個杯子裝的水多一些,切入正題。學生在比較興奮的狀態下,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得到初步認識,既而通過媒體動態的演示,比較出兩個冷水壺容量的大小,學生對容量的認識得到強化。
容量單位的認識是在學生觀察到將冷水壺中的飲料到進不同大小的杯子,得到不同的結果,產生統一單位的強烈愿望。
升的認識也是通過直觀的操作,媒體演示和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加以強化。
課后反思:
這節課師生都是“有備而來”,課堂上學習氣氛很好。估計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比較難的問題。在這課上,我先是借標準容器來認識1升,再是以學生帶的各種容器來鞏固認識,努力使學生在頭腦中能形成比較豐富的1升的表象。在此基礎上,我著重讓學生以已知容量為參照物,去進一步估計一些大小比較接近的容器的容量,并鼓勵學生展開一定的想象,把一些差不多大的容器聯系到一起,去認識它們的容量。這樣以點帶面,學生借有限的物品認識足夠多的物品;這種學習方法的獲得對學生來說也非常重要。再說教材的編排問題:感覺整個例題的設計,包括想想做做的第1、2題都非常好,而第3題的前2張圖對學生來說太陌生了,個人覺得沒多大意義。第4題覺得太簡單了。再看后面一課時的安排,有的內容在這一課時學生已經學掉了,剩下的內容就顯得比較少,安排得也不是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