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數》評課稿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大連代表隊的3號選手,我叫穆曉慧。很榮幸能站到這個講臺上來。面對這么多的教育大家,我的內心很是惶恐,不敢說點評,因為會有班門弄斧、關公門前耍大刀的感覺,那我就從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方面談一下我的幾點認識,說出來與大家探討,不當之處或有貽笑大方的地方,還望各位領導老師不吝批評指正。1、教學目標落“實”。
縱觀本課的教學,可以看到教師很好地完成了本課預定的教學目標,即使是今天的學生群體,也都有了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掌握。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尋找近似數的過程,感受了近似數的價值,經歷了探究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過程,理解了求近似數的方法,這樣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都得以順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課程中十分重視和加強的內容,而求近似數是進行合理估算的知識基礎之一。但本課的教學設計沒有把認識近似數的目標僅僅指向為估算教學服務,而是把建立數感也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從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看出這一目標的達成。
2、 教學設計樸實。
本節課是本冊教材起始單元,屬于數與代數這一領域的內容。教師在備課和上課的過程中沒有因為學生對近似數的知識不生疏,而使近似數的產生的過程,近似數的價值及如何求近似數等內容流于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在教師樸實的設計中處處滲透著教者的細心。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數據的實際意義,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近似數的意義,在探究討論的過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本課的主題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見數量,二是測量的數據。教材之所以以這樣的內容作為主題情境圖,就是要學生感受到不僅數據會根據需要求近似數,即使在測量中由于測量的工具,測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也會產生誤差,所以其產生的測量數據也是近似數,從而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數的實際意義,也為學生的數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鋪墊。本課教師緊緊抓住這一主線,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沒有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題情境,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對主題圖的取舍,對植樹棵樹的改變以及為學生的學習設置適度的障礙等等。
教師引領學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數據,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據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來分類,體現了分類的標準在分類中的作用,這不僅滲透了分類的數學思想,抽象出準確數和近似數,同時也建立了數感。我們還注意到,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學生所搜集的近似數,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約來表示近似數,和對“約等于15萬”的不同表達方式等,這種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和教師搜集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背景數據。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學生對自己所搜集數據的分類,對教師出示的數據的分析,再對自己搜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等內容使得近似數概念的產生以及近似數產生的必要性、價值、概念本身等教學重點就得以突出。再之后教師出示了經過自己處理過的教材主題圖,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會根據需要對數據求不同的近似數以及求近似數的方法,本課的教學難點的出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時這樣也使學生初步感受了“四舍五入法”出現的必要性,產生了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正是由于教者對教材的樸實、細致、清晰的分析,教學的有效性才得以順利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