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時“商的變化規律”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教材第93頁例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計算、觀察、比較,發現商隨除數(或被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放手探討商不變的規律。
2、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結論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與興趣。
教學重點: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教學難點:利用商的變化規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準備:課件,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孫悟空嗎?你們知道孫悟空有一項特別厲害的本領是什么呢?(生:七十二變)不管孫悟空怎么變,它還是誰?(生:孫悟空)
2、師揭示新課:
數學知識也有這些變與不變的現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些變化規律。
二、探究體驗,建構新知
(一)探究商隨除數(或被除數)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1、課件出示情境-:星期天,譚老師到體育用品商店去買球,乒乓球每個2元,足球每個20元,籃球每個40元,用200元買其中一種球,可以分別買多少個?
情境二:在學校舉行的冬季趣味運動會“定點投籃”項目中,每8人一組,16人可以分成多少組?160人呢?320人呢?
(實物投影)展示:a 200÷2=100 b 16÷8=2
200÷20=10 160÷8=20
200÷40=5 320÷8=40
2、組織小組討論:在剛才兩組算式中,藏著很有價值的數學知識,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小組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組算式進行研究。
小組討論:
(1)仔細觀察被除數、除數、商,你發現了什么?
(2)從上到下任選兩個式子比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發生了變化?
(3)從下往上看,任選式子比較,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什么發生了變化?怎樣變化?
3、匯報交流,總結歸納商隨被除數(或除數)孌化的規律。
研究a組題的學生匯報:
研究b組算式的學生匯報:
4、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發現與交流,我們看到在被除數不變時,商隨著除數的變化而變化;在除數不變時,商又隨著被除數的變化而變化,假如要使商不變,同學們猜一猜被除數、除數該怎樣變化?
(二)探究商不變的規律。
1、情境三:故事“猴王分桃”引入探究商不變的規律。
花果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那里住著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給小猴分桃子。猴王說:“給你4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小猴吧。”小猴聽了,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說:“好吧,給你40個桃子,平均分給20只小猴,怎么樣?”小猴子得寸進尺,撓撓頭皮,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顯示出慷慨大度的樣子:“那好吧,給你400個桃子,平均分給200只小猴,你總該滿意了吧?”這時,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師:誰的笑是聰明的一笑?為什么?
2、學生交流,口述算式:
4÷2=2 40÷20=2 400÷200=2
3、師:認真觀察這一組算式,當商不變時,你發現被除數是怎么變化的,除數又是怎么變化的?驗證一下你剛才的猜想。
4、引導學生交流,學生之間互相補充。
(1)生結合算式說出商不變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