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二首》(別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
師:(點頭)不錯,那你整首詩看一看,王維在送元二時,是從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給我們簡單地出示一下它們的關系嗎?
生:可以。(在黑板前寫)渭城——陽關——安西
師:同學們說說在這首詩中出現的這三個地名他標對了嗎?
生:對。
師:真是個細心的孩子。現在我們來看一看這三個地方的位置。(課件出示地理位置)
誰還有什么發現?
生:我發現了第一首詩寫的是冬天,第二首詩寫的是春天。
師:怎么看出來的?
生:“雪紛紛”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師:(豎起大拇指)這個同學懂得從字里行間找答案,真是細心。還看出什么了?
生:我讀出了詩的后兩句都是詩人對他的朋友送別時所說的話。
師:他們都說什么了,你把它讀出來好嗎?
生:(讀)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光無故人。(師紅字出示)
師:高適在送別董大時董大說……
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師:而王維在送元二時,則對元二說……
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兩句詩所表達的感情一樣嗎?到底要表達什么呢?
生:“莫愁”應該是“不要憂愁”的意思,應該是叫董大放心吧!
師:叫他放心就是對朋友的……
生:對他的安慰。
師:是,是對朋友的勸慰。假如老師對你說“別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這是對你的……
生:激勵。
師:你在勸慰和激勵別人時是怎么說的?你對那種語氣把這兩句讀一讀嗎?
生:讀。
師:有沒有誰知道高適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處境怎么樣呢?
生:我在網上看到,高適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處在游蕩,經常處于貧*的境遇之中。
師:在困境中的人卻能說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樣的話,可見,高適是個怎樣的人?
生:他很樂觀。
生:他有開朗的胸襟。
師:那用什么樣的語氣才能把他的樂觀、開朗讀出來呢?
生:應該是豪邁的。
師:對,當詩人對朋友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是布滿豪情的。讓我們用作者的這種語氣把這兩句讀讀。(全班隨著老師的手勢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