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學案例
披文入情 語言美情感美同構共生——人教課標版第七冊《搭石》教學案例
江西省南昌市教研室 王玲湘
本課教學設計力求以“全國第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的精神為指導,意在體現語文課堂如何引導學生“在理解、品味語言中,受到人文關照;在學習、運用語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摒棄把課文“上腫了”的做法,依據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整合,有目的地取舍,優化了課堂教學的結構。
(一) 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的意識。
1.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在深入解讀文本后,把作者描寫的畫面分成“調整搭石”和“走搭石”兩類。本節課以“走搭石”為切入點,不僅是因為“走搭石”中含著“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更重要的是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期待的心理需求,把教路和學路有效地融合在相得益彰的點上。
2.一條清晰的主線。先了解什么是搭石,再抓住2-4自然段的中心句“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圍繞“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年輕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畫面,回旋復沓、層層深入地去叩擊文本,深化對“一道風景”的理解。從看得見的景美,到看不見的情美、人美,到抒寫心中的美,整堂課教學的主線就是“發現美”“尋找美”“感受美”“抒寫美”。
3.一種立體學習的板塊。每一板塊的學習,“簡單”但學習的目的并不“單一”,學習的收獲并不“單薄”。在學習中,將讀準字音、讀懂詞句、體驗語言的畫面、體驗美好的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的過程,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語言,美的心靈,較好地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二)體現扎扎實實的訓練意識
1.情境解詞,體會語言魅力。對詞語的教學,不做理性、抽象的分析,盡可能地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語境創設體驗情境,感性地學習。如“協調有序”的學習,通過創設走搭石的情境,學生與走搭石形成通感,身臨其境地體會“抬起腳來,緊跟上去”的和諧,體現了對語言的深入品味和揣摩。
2.化“話”為“畫”,感受美好情感。“邊讀邊想像,把描述的內容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這個“讀進去,想出來”的過程沒有走馬觀花,把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體驗、想像相結合,學生有了這樣的歷練,自然地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學實錄及評析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