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夜鶯的歌聲》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生:軍官認為他是個什么都不懂的、頑皮的孩子。
師:你認為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小男孩說的話呢?
生:要讀出小男孩的天真。
師:我想請兩個同學來讀讀22和23自然段。
生:分角色讀。
(5)
生:經過我們小組討論,我們認為第7自然段“孩子從嘴里掏出一個小玩意兒,遞給他,用快活的藍眼睛望著他!北憩F了小男孩的機智。
師:快活是什么意思?
生:快活是小孩子的性格特點,是快樂、活潑的意思。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
師:從這“快活”你體會到什么?
生:我體會到小男孩面對入侵自己國家的野獸般的敵人很鎮定,很有膽量,很勇敢。
師:指導讀。
(6)
生:經過我們小組討論,我們認為我們找的是20自然段的第二句“小孩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著路旁的樹枝,有時侯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 體會到小男孩的機智和勇敢的。
師:這句話哪里能體現小男孩的機智和勇敢呢?
生:這句話寫小男孩在帶路時有時學夜鶯叫,有時學杜鵑叫,這是小孩子的頑皮的表現。
小男孩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麻痹敵人,讓他們更相信自己是個貪玩的不懂事的孩子,以便他后來不知不覺地與游擊隊聯系。
師:孩子一邊走一邊學鳥叫,還用手打樹枝,拾松果(做動作)你們覺得孩子怎么樣?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從從容容,叫敵人不懷疑。
師:句中那些動作詞能反映出孩子的貪玩和天真?請在書上用三角符號畫出來。
生:“唱、叫、甩、打、彎、拾、踢”都能反映出小孩子的特點。
師:小男孩這樣從容的目的是什么?
生:小男孩這樣從容的目的是在麻痹迷惑敵人,讓敵人相信他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以便把他們引入游擊隊的包圍圈。
師;小男孩的鎮定和從容能用朗讀的語氣體現出來嗎?
生;讀。
師:讀著讀著,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個句子的特點?
生:是個排比句,用上三個有時候更充分體現了這小男孩的天真活潑,進一步讓敵人相信他。
師: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
生:沒有?
師:那我來問:軍官用什么東西來引誘小孩讓他帶路的?
生:軍官是用火機引誘小孩的。
師:課文中哪一句話突出地表現了德國軍官的兇惡?
生:第19自然段軍官說:“要是你把我們帶到別處去,我就把你們的腦袋擰下來。聽懂了嗎?”這一句表現得敵人最兇惡。
師:你能把敵人的兇讀出來嗎?
生;能。
師:孩子面對兇惡的敵人,難道他不怕嗎?為什么還能應變自如,毫無懼色呢?
生:在衛國戰爭中,全國的人民都投入到保衛家園的斗爭中,小孩就由于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才能臨危不懼,鎮定自然。
師:你說得真好,F在讓我們分角色朗讀一下小男孩與軍官的對話。一二三組讀小男孩的,四五六組讀軍官的,我來讀旁白,準備好沒有?
師生:合作讀對話。
師:讀了這些對話你有什么感受嗎?
生:小男孩是個勇敢的孩子,我很佩服他。我也要學他那樣愛自己的國家。
師;找學生演一演第一部分。
生;演。
師:小男孩的天真和活潑麻痹了敵人,那小男孩后來是怎樣配合游擊隊員消滅他們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