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有感
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首兒童詩,它從一個孩子的視角,揭示了戰爭給世界帶來的創傷,發出對和平的深切呼喚。教完課文,我深深感受到放手給孩子一片學習的空間,課堂就能煥發春天的生機。一、放手談,走近詩歌背景
“激發學生對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祈盼之情”是我這節課的情感目標定位。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來說,要激發他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是不易的,因為孩子們完全沒有這一方面的體驗。為了讓學生走近“戰爭”,在教學“導入”中,我設置了“時事談話”環節。
【片段一】
師:孩子們,我們的生活是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啊!但是現在的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的孩子卻不能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他們仍然生活在戰火中。你們知道是哪些地方嗎?
生1:伊拉克,直到現在還在打仗呢!
生2:我知道阿富汗,美國打擊塔利班,戰火不斷。
生3:還有巴基斯坦。
生4:不對吧?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種族沖突,那里的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怨越結越深,造成了大規模的流血沖突。
生3:我說的是巴基斯坦。目前,印巴軍隊正在邊境相互進行炮火攻擊呢!
在上課之前,我總以為和平年代的孩子對戰爭一無所知,擔心他們談不出內容來。我把他們對戰爭的了解估計為“零”,但事實并非如此。
陶行知說:“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孩子還要小。”可見,了解孩子的起點非常重要。我們不能憑著自己的“想當然”,不能“小看孩子”。只有充分運用孩子的原有認知,才能讓孩子走近“戰爭”。
二、放手問,理解生字新詞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生字新詞。在初讀環節,我讓學生自己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然后質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孩子們不時地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片段二】
生1:老師,什么叫“不速之客”?
師:“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三個意思:a.迅速 b.速度 c.邀請。你認為是哪一個?為什么?
生2:我覺得是“邀請”的意思。
生3:不速之客,就是不受歡迎的客人。
師:讀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的“不速之客”指誰?
生4:巡弋的戰艦和水雷。
師:僅僅是它們不受歡迎嗎?
生5:還有轟隆隆的大炮,頻頻發射的導彈,散落著的地雷。
是呀,孩子的疑惑,才是我們教學的起點。“夫童心,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站在孩子的立場,孩子自己提出疑惑,孩子自己解決困難,才是有效的學習。
三、放手讀,發現寫作特色
這首詩,詩人抓住了自然界人們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將其原有的美好景象與因戰爭遭破壞的景象加以對比,并一次又一次地發出痛心的質問:“這究竟是為什么?”詩歌的前面四個小節,都是運用了這樣的寫法──對比中浮現畫面、反復中推進情感。
如何讓學生感悟這首詩歌的寫作特色?如何在對比中層層推進有感情的朗讀?我力求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在詩歌的教學中“舉一反三”。
在學習第一小節的時候,教師通過畫面的想象,輔助學生感悟朗讀;然后在學習二至四小節時,討論:“詩歌還有哪些畫面也讓你產生了這樣的心情?”接著,在連起來讀四個小節的過程中,發現寫作特色,并推進朗讀的情感。
【片段三】
師:詩歌向我們展示了四組不同的畫面,詩人的情感也在不斷推進。再讀讀這四個小節,你們又發現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