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賞析
(點評:父親的心愿多么美好,栩栩如生的馬兒成了他心愿的焦點。許老師借助插圖的觀察和女生的模讀,意在展現馬兒的可愛美妙,讓父親的心愿顯得真切可感。同時,更主要的是引導著學生感受父親的自豪,從男生的朗讀開始,情緒漸漸高漲,到全班的齊讀,將父親無比自豪的心情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當中,老師的朗讀導引和不同朗讀形式的穿插安排,自然地推動著學生的情感和語氣一步步生成、濃烈。)
三、溫迪的心愿——永生的眼睛。
師:我們都為琳達的父親感到自豪。同學們,琳達的媽媽走了,她留下了什么?
生:眼睛角膜。
師: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
生:眼睛角膜。
師:除了眼睛角膜,他們是否還留下了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同桌分角色對話。一個當琳達,一個當溫迪。對話完,討論如下兩個問題。(屏幕出現合作學習單)
合作學習
1、對話:同桌分角色朗讀最后一段琳達和溫迪的對話。
2、想象:“當然,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想想那些盲人是多么的痛苦,因為他們看不見五顏六色的鮮花,看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不見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討論:“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幅角膜!”琳達覺得父親還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當溫迪,女生當琳達,角色對話。)
男生:“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女生:“這令你驕傲嗎?”
男生:“當然,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我死后,也學外公將眼睛角膜捐給失明的人,讓他們重見天日。”
師:請看第二題,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們看不見五顏六色的鮮花,他們還看不見……
生:看不見人世間每一個美好的事物,也看不見五彩繽紛的世界。(掌聲)
生:看不見一望無際的大海,看不見美麗的景色,也看不見父母慈祥的面容。(掌聲)
生:看不見無邊無際的天空,看不見裝滿知識的書本,也看不見春天那美麗的景色。(掌聲)
生:看不見美麗的春光,看不見繽紛的彩虹,也看不見父親笑得燦爛的面孔。(掌聲)
生:看不見祖國發達的樣子,看不見周圍的高樓大廈,看不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
師:我們學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地方的山?
生齊:桂林的山。
生:看不見清香裊裊的早晨,看不見夜深人靜晚上,也看不見現在發達的世界。(掌聲)
師:看不見清澈見底的泉水,看不見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看不見同學們游戲的樣子。(掌聲)
師:好!看討論三:“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了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幅角膜!”琳達覺得父親還留下了什么?
生:我覺得父親還留下了一種愛心。
生:還留下了一顆善良又樸實的心。
生:留下了一種引發后人深思的美好的品質。
師:美好的品質!他把一切都獻給了誰?(盲人)這是一種多么偉大的心,這是多么美好的奉獻的品質。父親的話永遠地留在誰的心中?(琳達)我們也一起牢牢地記住父親的話。(學生齊讀文中父親說的四句話)
(點評:開展合作學習,絕非形式主義的貼標簽,絕非學習方式的簡單調節。合作一定要有價值,合作更要注意有效性,否則就會流于空殼的擺設,只能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從許老師的合作學習中,我們發現三個題目的設計都是必要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語言和思想情感的訓練。第一題角色對話,非合作不可,通過對話再現人物的言行,體驗人物的心理,當然不可或缺。第二題想象盲人看不見什么,這是對溫迪心理世界的補充拓展,也是孩子對盲人世界的認識和體驗。一方面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質,一方面又是一次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不知不覺中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第三題的討論更是引導著學生直達父親的心靈深處,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體現。有了充分的討論,才不至于只看到父親的表面言行,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白“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幅角膜”,而是一種無私的愛,一種奉獻的精神,一種善良的品質。正是由于許老師多樣化、細致化的合作設計,使學生讀得透,議得深,說得到位,從而在交流中生成了一個個令人感動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