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說課、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八組的第一篇課文《寓言兩則》的第二個寓言故事,《扁鵲治病》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因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
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選編這篇寓言: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二、說教法
1、根據教材的特點以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課的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閱讀實踐中讓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朗讀能力,讀寫結合,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和情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本。
三、說學法
1、著重讓學生品讀重點句,感悟人物特征,體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態度變化。
2、《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通過對人物對話的朗讀、分析體會人物情感變化。
3、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寓意。
四、說教學設計
1、出示課題并質疑,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習課文埋下了伏筆。
2、分析課文共分為四個環節:初讀課文、精讀課文、體味寓意、拓展。其中精讀課文和體味寓意作為教學的重難點。
3、《扁鵲治病》一文中主人公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課文講了扁鵲勸蔡桓公治病的過程,側面反映了蔡桓公的病越來越嚴重,蔡桓公的態度越來越差。以扁鵲勸的越來越急為線索。從再三勸說到跑了,其變化的關鍵在于蔡桓公的病越來越重以致無法醫治。因此,教學沒有按常規逐段講解課文的,而是從“勸”入手,從扁鵲的言行中去體會蔡桓公病情的發展過程以及扁鵲的著急,牢牢抓住了文本的矛盾沖突,把扁鵲的對蔡桓公的態度和蔡桓公對扁鵲的態度矛盾激化,讓學生產生濃厚的閱讀期待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5、 結合人物身份、個人生活經驗,品讀扁鵲和蔡桓公各自表現的句子,感悟人物的特征,體會人物心理想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讀能力。設計自由讀、齊讀等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理解、體會句子,從而把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理解、體會句子的過程也就是指導朗讀的過程。
6、設計如果你是蔡桓公你會怎么做以及聯系生活實際,引出寓言故事的寓意。
7、設計小練筆,讀寫結合。目的讓學生能把說和寫統一起來,把想說的通過筆寫下來。
8、板書設計,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人物的態度,清晰地展示了課文內容。
當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