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學射》實錄及評析
(三)學習紀昌第一次練眼力的自然段
1.過渡:在飛衛的指導下,紀昌開始了練習。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第二、三句,第四句分別用三種顏色顯示。請學生自由朗讀,思考:老師換了三種不同的顏色,想想是為什么?
2.交流小結:三種顏色的句子分別為飛衛提出的要求、紀昌學習的過程、學習之后的結果。總結:看來我們要想弄懂一段話,就要弄清其中的每一句講什么。
評:只是稍稍變化一下顏色,就變由老師講為讓學生自主發現,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意識。
3.指名讀要求部分,你能不能學著飛衛的樣子,向紀昌提一提要求?
4.那紀昌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讀。再自由讀,問:你體會到什么?引導:抓住重點詞語來談體會。
(1)學生談到“躺”,引導:織布機特別矮小,躺在下面舒服嗎?帶著你的感受,來讀讀這句話。
(2)學生談到“注視”,引導:注視是什么意思?換成“看”行嗎?讀出你的體會。
(3)由學生的發言中引出“梭子”,問:梭子是什么樣的?
(4)播放織布時梭子快速穿過兩層線的視頻,問:看到了嗎?
(5)提示學生認真看,再次播放梭子穿過的視頻,問:看到了嗎?
(6)播放梭子連續穿過的視頻,睜大眼睛,注視這個梭子,問:你有什么感覺?結:其實我們剛才注視這個梭子才四秒鐘。
評:一段小小的視頻,便把學生真的帶到了織機旁邊,他們看到了一閃而過的梭子,體驗了注視梭子的辛苦,也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紀昌練習眼力的恒心和毅力。最巧妙的是教師對于這段視頻的三次運用,第一次不做提醒,很多學生根本沒有看到,讓學生感受梭子穿過之快;第二次進行提醒,讓學生真的看見,為下面的“注視” 做好鋪墊;第三次連續播放梭子穿梭的鏡頭,讓學生注視四秒,體驗辛苦。三次運用目的各有不同,層級逐漸加深,讓我們不得不佩服教師的獨具匠心以及心思細膩。
(7)總結:抓住重點詞語,我們就感受到了紀昌的恒心和毅力。
(8)妻子看到紀昌練得那么辛苦,對他說:“別練了。”紀昌說什么?朋友也勸紀昌:“別練了。”紀昌說什么?紀昌就這樣,一練就是兩年,你想對他說什么?
(9)配樂:紀昌就這樣練習著,剛開始,練一會兒眼睛就刺痛難忍,可他……引讀(女生):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幾個月下來,冰冷的地面讓他腰酸背痛,可是當妻子織布的時候,他……引讀(男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紀昌就這樣練習著,他……引讀(全體)。刻苦的練習后,紀昌取得了什么成果?(指名讀)
評:創設情境進行說話和引讀,鞏固了學生的所悟,升華了學生的情感,使平淡無奇的一篇寓言也具有了打動人心的魅力。
5.紀昌的功夫這么到家了,能放箭了嗎?還要繼續練習。請同學們把2、3自然段對比閱讀,看看有什么發現?(相同:都分為要求、過程、結果三部分;不同:要求更高了、過程更艱辛了、取得的成果更大了)
6.練習的過程更艱辛了,你從哪兒讀出來的?
(1)學生談到“聚精會神”,問:什么意思?讀出自己的感受。
(2)學生談到“每天”,過渡:第一次練習,紀昌每天躺在織布機下面,睜大眼睛,注視著梭子來回穿梭。第二次練習,紀昌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出示兩次練習眼力的過程,其中動作標紅,問:你發現了什么?(用動作來突出紀昌的恒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