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教學反思
一、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扁鵲的做法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他應該怎么做呢?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談到了“生命無價”的深刻含義,有的甚至將扁鵲與現在的醫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學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
新課程所提出的開放式教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人物的不同理解,從不同角度去欣賞。
三、重視語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的表述中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注意不脫離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價值觀的引導與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聯系起來。《扁鵲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教師在注意上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適當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多向思維,多種表達。
三“勸”一“跑”──《扁鵲治病》教學故事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郡小學 梁金萍
第三節課是語文課,將要學習寓言故事《扁鵲治病》,趁著學生第二節課到室外上體育課之機,我早早地在黑板上寫下了三個越來越大的“勸”字和一個“跑”字,如下:勸 勸 勸 跑。
第二節課下了,同學們滿頭大汗地陸續回到了教室,我趕快裝作回辦公室拿教具與他們“擦肩而過”,其實卻在暗中留意他們的表現:只見張慧等幾個平時不大作聲的女孩先注意到了黑板上的幾個字,她們沒有出聲,邊看黑板邊向自己的座位走去,由于沒顧得上看路,張慧差點被伸出的桌腿絆倒了。緊接著,快言快語的張之晗發現了,“這是干什么嘍!”他盯著這幾個字發話后,議論聲便此起彼伏,“怎么寫三個‘勸’字,還有一個‘跑’字呢?”“這是梁老師寫的吧!”……此時,我明白,下一節課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學生的注意力已經在不經意間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終于到了第三節課時間,“上課”“起立”師生問候剛完畢,最沒有“紀律觀念”的左一夫不舉手就發話了,“梁老師,您怎么在黑板上寫了三個‘勸’字,還有一個‘跑’字”我故作驚訝裝,激勵并推波助瀾道:“你發現了問題,不錯啊,愛動腦筋,干脆老師給你們的幾分鐘時間,看看你們還能就這幾個字提出哪些問題”話音剛落,學生的小手如樹林般高高舉起!傲豪蠋,您怎么只寫‘勸’和‘跑’,不寫別的字”“怎么寫三個‘勸’字,而只寫一個‘跑’字”“為什么勸字不寫一樣大,而是從小變大”……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一股腦兒全拋出來了。
我知道,是時候了,于是,話鋒一轉,說道:“你們真會提問啊,梁老師都差點被你們的問題淹沒了,老師想說,會提問質疑的同學是聰明的同學,老師還想說,提出問題后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的同學是更加聰明的同學,你們想做這樣的同學嗎?”“想──”響亮的回答聲沖破門窗傳得很遠很遠!翱墒谴鸢妇驮谖覀兘裉鞂W習的寓言故事《扁鵲治病》這篇課文中,你們找找看吧!”一聲令下,學生脹紅著小臉迫不及待地讀起書來。看著他們,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群提著小籃拾貝殼的孩子,他們在找尋,他們在比較,他們在嬉戲,他們在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