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說課稿
(二)、“撒網捕魚”教學
一)選中主角,“撒網捕魚”,解析主要物性格。
1、初讀課文,感知故事。
2、“撒網”,提出一個最貫穿全文的問題。
學生讀完全文,教師進行提問:“你覺得扁鵲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扁鵲),這就替代了“扁鵲幾次見蔡桓公” ,轉變了學生按部就班的學習模式。 3、“捕魚”,聆聽不同見解,感受學生不同思維。
面對學生不同的觀點,教師選擇“重點”進行教學。在學生們的答案“善良聰明真誠”中引導出扁鵲的主要品質:醫術高明。板書(醫術高明)
4、“剖魚”,讓思維遨游全文,解析文本。
找到了一條好魚,就得進行解剖分析,同樣,對于主人公的品質特征,教師就要重點把握。在本文中,可以這樣引導:那么,你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鵲的“醫術高明”呢?于是學生就會有選擇性地尋找,如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可以看出他醫術很高明,這時教師就加以引導,古代醫生給病人看病都是通過 “望聞問切”來發現病情,而扁鵲只是站了一會兒,確實可以看出他醫術高明。那么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的醫術高明呢?于是學生又一次次地從段落“病發展到皮膚”, “發展到腸胃”“發展到骨髓”,(分別板書:皮膚,腸胃,骨髓)而扁鵲卻都能看出,反映其醫術高明。教師每次加以鼓勵引導,成功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教學.再通過他的多次進諫,反映他另一品質:醫德高尚。(板書:醫德高尚)
二)轉換視覺,再次“撒網捕魚”,分析不同人物性格
面對不對人物的性格,就需要自然地過渡轉換,本文從扁鵲轉到蔡桓公,就可如此引導:面對扁鵲一次又一次地勸戎,那么蔡桓公的表現又是怎么樣的呢?
1、 角色扮演,情境教學
當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時就提出他有病,蔡桓公卻不相信,并且很不滿,兩個人的對話,分角色朗讀。
(如此引導:那么誰愿意當扁鵲,誰愿意當蔡桓公,我們來朗讀試試.扁鵲: “大王,據我看來,你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蔡醒公: “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治沒有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之后,全班齊讀對話。
2、 通過對比,體現人物性格
扁鵲三次進諫蔡桓公,每次的態度都十分誠懇,然后蔡桓公的態度卻極為惡劣,依次從: “沒有理睬”, “非常不高興”到“奇怪”。(分別板書: 沒有理睬 非常不高興 奇怪)讓學生進行不同人物的對比,突出蔡桓公的性格。重點在最后一次扁鵲見到蔡桓公轉身就跑的原因:皮膚病用熱水敷燙就能夠治好;發展到皮肉之間,用扎針的方法可以醫治;即使發展到腸胃里,服幾劑湯藥也還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醫生再也無能為力了.”(強調“骨髓”的正確讀法和字形)
3、 再次“撒網”:你覺得蔡桓公是一個怎樣的人?
從學生樣提出的“自傲、不聽別的勸告、不相信別人的話”等答案中歸結出人物主要特征“剛愎自用、倔強固執”。(板書剛愎自用、倔強固執)
三、情境教學:穿越時空的對話
對話教學是一個學生實踐的過程,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在此文中,假設扁鵲和蔡桓公再一次相遇了,他們都會說些什么?分別讓學生扮演兩個人物,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