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的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寓言故事,了解內容,體會寓意。體會防微杜漸和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2、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3、通過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教學教學重難點:
學習寓言故事,了解內容,體會寓意。體會防微杜漸和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上節課我們預習了《扁鵲治病》,老師先來檢查同學們讀課文的情況。學生開火車讀課文。
二、激發興趣 深入研究
1、扁鵲是誰?學生交流資料。教師出示其中的重點。
2、了解了扁鵲是一位名醫,在本文他給蔡桓公治病了嗎?蔡桓公最后的結果怎樣?面對這一情況,你有何疑問?本節課我們重點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對扁鵲有個初步的印象,了解他是一個名醫。)
3、在本文,扁鵲幾次見到蔡桓公?(學生交流讀書的方法,找到表示時間的關鍵詞。)
4、二者第一次見面時,扁鵲是如何說的?從中你能體會到什么?蔡桓公對扁鵲的態度怎樣?如何說的?從中你又體會到什么?(自讀、指生讀、分讀,從而體會扁鵲的真誠和蔡桓公對扁鵲的的不信任。)
5、學生自讀課文,找到在其余三次見面中,二者是如何說如何做的?用筆在文中畫出描寫二人動作、語言的句子。(引導學生找到蔡桓公病情和蔡桓公對扁鵲態度變化的詞語,體會蔡桓公的想法。)
6、學生交流,指導朗讀。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體會二人的心理,加深對人物的理解。
7、學生通過板書,明白小病不及時治會成大病的道理。然后讓學生把這個道理放到生活中,它又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而引出防微杜漸、聽取別人的意見的道理,讓學生明白,蔡桓公就是因為沒有做到防微杜漸,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所以導致病死的下場。
8、學生解答這節課剛開始時同學們提出的問題:扁鵲為什么不給蔡桓公治病?蔡桓公為什么會死?
三、教師小結:
蔡桓公之所以病死,不是因為扁鵲醫術不高,而是因為他沒有做到防微杜漸,沒有聽取別人的意見。
四、學生交流本節課的收獲。
五、作業設計:
1、我會寫:假如蔡桓公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2、我會講:把《扁鵲治病》這個寓言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
扁鵲治病
病在皮膚 不相信
皮肉之間 很不高興 防微杜漸
腸胃 非常不高興聽取別人的意見
骨髓 病死
《扁鵲治病》的教學反思
同課研究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我對課的思考沒有結束。
《扁鵲治病》取材于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寫扁鵲拜見蔡桓公,幾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處,勸他趕快治療。蔡桓公堅信自己沒有病,由“皮膚上有點小病”發展到“皮肉之間”,繼而到“腸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渾身疼痛而死。而對扁鵲的態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興,致使延誤了病情,小病釀成了大病,病入膏肓,無藥可醫。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不要諱疾忌醫,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備課的時候我想起以前的課堂總是教師問的太多、太散的問題,所以本節課我以“在本文扁鵲給蔡桓公治病了嗎?蔡桓公最后的結果怎樣?”為切入點,從而讓學生產生“扁鵲為什么不給蔡桓公治病?蔡桓公為什么會死?”的疑問,整個課堂全部圍繞這一個問題展開。學習結束時,我又讓學生重新提出這一問題,再讓他們自己回答。學生不但明白了本堂課的學習重點,而且對于問題的答案也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