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治病課堂實錄及反思
《扁鵲治病》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扁鵲拜見蔡桓公,多次規勸蔡桓公治病,蔡桓公總是不聽,最后因無法醫治而病死。故事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要善于聽取他人的正確意見。這個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那么,如何指導四年級學生學習這則寓言呢?
一、揭示學習任務
師:今天,我講的故事的名字叫——《扁鵲治病》。怎樣才能把故事講清楚呢?第一步,把故事讀通順;第二步,把故事想明白;第三步,把故事講清楚。
二、把故事讀通順
師:現在,請你們自由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正確,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生自由朗讀—同桌檢查朗讀—全班開火車展示朗讀,師隨及正音,糾正停頓錯誤的地方,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三、把故事想明白
1.把故事內容想明白
(1)想明白故事的主要內容
師:這則寓言寫了發生在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的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生讀,指名講述。)
(2)想明白故事中人物的言行
師:這個故事中扁鵲、蔡桓公在不同的時間,分別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呢?請你邊讀邊想。
(3)想明白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活動
師:我們透過文字聽到,看到了扁鵲、蔡桓公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卻不知道他們心里在想什么。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讓我們揣度到他們的內心活動?
生:我們可以根據他們的語言、行動去猜測他們的內心想法。
師(滿臉笑容,向學生豎起大拇指):真棒!誰能根據我此時的動作、神態,猜出我在想什么呢?
生:你可能在想“這個孩子真是太聰明了”!
師:猜得真準!請同學們采用這個方法,四人一小組,一人扮演扁鵲、一人扮演蔡桓公、一人扮演手下人、一人讀敘述部分,讀一讀,演一演,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生自讀、自演、自悟人物的內心活動。)
師:請第一小組來展示。(第一小組上臺演讀。)
師:現在,咱們先來評評“扁鵲”演得怎樣?
生:我認為扁鵲雖是名醫,但畢竟是蔡桓公的臣民,他應該尊敬大王。宋紅在表演扁鵲三次拜見蔡桓公時顯得很有禮貌。
師:你分析得很有道理。課件出示:扁鵲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說:“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
十來天后,扁鵲再一次來拜見,對蔡桓公說:“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生:我還想補充一點,蔡桓公開始不相信自己有病,當扁鵲第二次勸告他時他很不高興。我想,扁鵲在這個時候說話一定會越來越小心、越來越謹慎、越來越誠懇。
師:說得有道理。你能給大家再讀一次嗎?(生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