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一雙手》教學設計
(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尋求準確、全面的答案。)
(6)組織交流,及時評價。
[評析:看似簡單的小結,卻將學生對這雙手關注的視角,由表層的特點認識,轉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計算,關注數字,從價值的角度佩服這雙手。
(1)計算啟情。
好,我們一起來為張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樹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張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樹?這雙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設計意圖:把數學的內容引進來,使學生在一次次計算的過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數字的結論中,真正的感觸到:這么多次呀,怪不得這雙手會布滿老繭,怪不得這雙手會堅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從而體悟張迎善的勤勞、奉獻、了不起等。]
(2)圈數促情
課文中還有哪些數字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來,大聲地說一說。
[設計意圖:課文中出現了33坰,44.5坰,1300立方米,3500層積立方米,這些生活中不常見的數字和單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們認識起來是有障礙的。為了讓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張迎善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進行多層面地接觸,這里通過聯系他們天天見的教學樓、學校,使這些數字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有真實、立體的認識。]
①咱們學校占地13畝,這33坰有38個學校那么大,44.5坰,就相當于50個學校這么大。
②把張迎善生產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們的教學樓里,要蓋400層。
(3)過渡:看呀,就是這雙手,和土壤的幾十萬次接觸,創造了如此這般的財富。靜下心來再想想,難道這雙手所付出的,所創造的就僅僅是這些嗎?
(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和抓關鍵詞的方法,了解這26萬棵樹只是張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這些木材、林場、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間完成的,也就是說如果張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話,他付出的、創造的將不僅僅是這些,從而感悟張迎善的可貴和偉大。)
[評析:語文學習中常常蘊含著時間操作的因素,以上環節中老師適宜的把握住了這些因素,巧妙地將數學計算引入語文課堂,通過一串串數字的形象感知與比較,既幫助學生深刻體悟到了語言文字,突破了學習難點,也打破了學科界限,在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中,促進了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了語文學科的多重功能價值。]
(4)看看這些數字,再想想這雙手,孩子們你又想說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說,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并請他們來板書。)
(5)拓展豐情。林業局負責人說:這是一雙創建綠色金庫的手。什么是金庫?綠色的金庫指什么?為什么說森林就是綠色的金庫?
小結:這大森林啊,的的確確是綠色的金庫,而這金庫的創造者就有張迎善,就有張迎善的這雙手。讓我們再來重溫這雙手的具體描寫好嗎?有感情的讀一讀。
3、借助課件,引發想象,從情感的角度贊美手,贊美人。
(1)課件燃情。(出示樹木漸漸連成林場、又連成一山山森林的課件,在音樂的渲染下教師語言描述)大家看,就是這雙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樹木;就是這雙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場;就是這雙神奇的手,連起了一山山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