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教學設計及反思
2、 教師要敢于創新,不墨守陳規,在扎扎實實教語文的同時,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教師要善于思考,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清晰把握學情,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各種情感及思維活動,創設質疑情境,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啟發學生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在情趣中、品味中習得語言,積累語言。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運用了以讀代講地方法,讓學生一步步走近了齊景公的心理,理解了齊景公的心理一步步的“急”,并讀出了文本所蘊含的情感。但是,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這樣一篇短小,僅有180多個字的文章在四年級的第十單元,教師引領過多,不敢放手,學生亦步亦趨的跟著老師,這樣沒有更有效的利用時間,讓學生的智慧和能力沒有充分得到發揮、提升,滿老師在聽課后,指導我們理解教材,提出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時,可以抓住重點畫面,比如:處理第一幅“報信”的畫面創造好情景就好,要重點處理景公“十分焦急”的畫面,讓學生充分想象,腦子里產生“景公趕車”、“景公徒步走”的畫面,然后指導朗讀就可以分層次的去感悟景公的心情,這時在處理課題“欲速則不達”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