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支玉恒《走月亮》教學賞析
題記: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才使鵝卵石日趨完美——泰戈爾二00六年四月二十日,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支玉恒風塵仆仆,從山西來到了桂花飄香的宜昌,在宜昌市伍家區實驗小學那間簡樸而窄小的會議室,支老師領著一群三年級的孩子,在溶溶秋月下靜靜地走著,走著,整整八十分鐘,我的心仿佛變得清凈無染,月亮的清暉灑向在座的每個人心里,夢幻般的寧謐之美彌漫心間,仿佛只有那間或閃動的銀白水波和曲曲延伸的鄉間小路才提示著自我的存在。
支老師課前沒有接觸學生,并且第一次把這篇意境深邃的課文在三年級上。
神奇的大手讓月亮升起來
師:要想走月亮,先得讓月亮升起來,哪兒寫月亮升起來了?誰來讀讀,連課題讀讀。
生讀:走月亮(聲音響亮,語速快)
師:這不是月亮升起來,而是太陽升起來了。月亮升起來和太陽升起來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這樣升起來的(師邊說邊用手模擬月亮緩緩升起來的情景)誰來讀?
生讀:走月亮。(讀得較輕)
師:有點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時候升起來?(齊:晚上)晚上周圍環境有什么特點?(齊:很安靜)對呀,夜晚特別靜,聽我讀:走——月——亮!(“走”字低聲、拉長,手隨聲輕輕波動。“月亮”讀得輕而柔,手隨聲緩緩升起。)誰再來讀,接著讀。
生讀:(學生邊讀,老師邊用手輕輕地打拍子)
師:挺好!大家一起來一遍。(生齊讀)我這兒產生了一個想法,你看,已經把月亮升起來講明白了,為什么偏偏還要加上“從洱海那邊”升起來呢?
生:因為洱海很美麗。師插:為什么不說從花園那邊升起來呢?花園也很美呀!
生:是要強調從洱海那邊升起來了。師插:為什么要強調呢?
(學生答不上來了)
師:盯著我,考慮成熟的發言才是有價值的發言。聽我讀,看能聽出點什么?(手隨著朗讀打拍子,讀到“洱海”一詞時,手在空中如月亮映湖般停頓了一會兒)
生:因為有湖,月亮照在湖中,湖中就有月亮。
師:是呀,天上一輪月亮,水中一輪月亮,天上的月亮靜靜的,水中的月亮還在隨波蕩漾,美嗎?這兩句會背了嗎?來試試!看我的手!
(生扣住教材,眼睛看著老師的手,齊背。隨著支老師的手勢,學生背得入情入景。)
支老師的大手就像一根神奇的指揮棒。這是一雙普通老人的手——寬大、厚實、筋脈突兀。但在課堂上,這雙手卻變得神奇起來,它時而緩緩波動,讓你醉意朦朧,時而恣意揮灑,讓你激qing涌動。支老師說:我無意中想了這么個辦法,就不會在孩子讀書時老用嘴巴去干擾他,也省得我張嘴了。樸實的話語似乎告訴我們:這沒有什么神奇之處。奇怪的是,我們卻無法像支老師那樣和諧而自然的用手指揮孩子們讀書。看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手勢的運動,而是一個老師對文本獨特的感悟!王小波先生認為“優秀的文體之動人之處,在于它對韻律和節奏的控制。”《走月亮》一文之韻律之節奏,被支老師用手傳遞地淋漓盡致。王小波先生還說過 “閱讀優美的文字會給我帶來極大的快感。好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隊,當地的傣族少女身材極好。看到她們穿著合身的筒裙婀娜多姿地走路,我不知不覺就想跟上去。閱讀帶來的快感可以和這種感覺相比。”支老師深厚的文化素養使他對言語之美高度敏感,他把他閱讀的快感,把他體悟到的文本的精微玄妙用這樣獨特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學生不知不覺就想跟著他讀,跟著他走。你看,在支老師那雙神奇的大手指揮下,秋天的夜晚“靜下來了”,月亮“緩緩地”升起來了,躁動的學生靜下來了,外顯而張揚的聲音內斂了、深沉了。不知不覺中,這神奇的指揮棒奏響了小夜曲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