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支玉恒《走月亮》教學賞析
磁性的吟唱讓月亮美起來
一、師:還沒讀過書的請舉手。請你讀。
生讀:月兒是那樣明亮,月光是那樣柔和,照亮了高高的點蒼山,照亮了村頭的大青樹,也照亮了村間的大道和小路。
師:挺好!誰還想讀?(又一生讀這段文字)
師:讀得有點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樣的?誰能讀出來?(先后兩個學生讀,體會不夠)聽我讀——(富有磁性的聲音彌漫整個會議室)知道“柔和”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讀出來——(學生明顯讀得輕柔了)
二、師:下面我需要課堂特別安靜。注意聽!聽我讀這三個“照亮”,你能聽出什么味道?是從遠處照到近處呀,還是從近處照到遠處……看聽不聽得出來。
(師邊讀邊輕輕地打拍子,第一個“照亮”讀得滄雅輕柔,仿佛從遙遠的地方傳來,后兩個“照亮”讀得仿佛讓人看到月下的景物被鏡頭逐漸推近,越來越清晰)
生:我覺得是從近處照到遠處。“高高”表明山很高,一抬頭就看見了。村頭的大青樹感覺離地面很高,小路和大路延伸得很遠很遠。
生:我覺得是從遠處照到近處。因為老師讀得聲音越來越大,感覺月亮是從遠處慢慢照過來的。
師:遠處的景物在月光朦朧中能看清楚嗎?(生齊:不能)所以讀起來模模糊糊,到了村頭的大青樹就看得清楚點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腳下的路,所以就有不同的讀法。誰能讀讀?
生讀。(學生讀得很好)
支老師告訴我們,他在七十年代開始苦練朗讀功夫。他先對著錄音機讀課文,然后放給自己聽,讀得好的和不夠好的分別做上記號,再讀再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把多次打磨的錄音又拿出來讓同事聽,請他們提建議——“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支老師在朗讀這段文字時,要求有一個靜靜的環境,他的聲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靜謐、清涼的月夜美景圖,營造了一種寧靜的氛圍。使其受到感染,達到如臨其境的地步,而聽者也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和領悟,語感也隨之逐漸得到涵養提高。從孩子的朗讀中,我們仿佛看到:孩子心中升起了一輪美麗的秋月!
無痕的細節讓月亮妙起來
師:“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這句話寫得最奇妙,還沒有悟透呢,咱們再讀讀,還有哪里很奇特?(“抱”字的形象、意味之妙前面已經體悟)
生:小水塘很奇特。師插:小水塘有什么奇特的,咱們這兒還有長江呢!
生:奇特的地方在“河床”,“床”應該在陸地上的,不應該在溪水里。(聽課教師發出輕輕地笑聲)
師:哦,他對“河床”犯疑了,河水流過的那片范圍叫河床。(學生一臉疑惑,支老師立刻從講臺左側走到右側,邊走邊比畫著說)河水從這流到那兒去,那么這片地面叫河床,明白了嗎?
師:我給你們描述一下,注意聽,看聽不聽的出來。“灰白色的鵝卵石布滿河床”,卵石多不多?(生齊:多!)“卵石間有多少可愛的小水塘啊”這水塘很大很大嗎?(生齊:很小!)比如你們坐的這個位置就是河床,你們每一個人就是一塊卵石,你們現在是不是布滿了河床?但是卵石不可能一個緊挨一個,卵石間有空隙,每個空隙間都有水,存的水就是一個小水塘,也許這么大,也許這么大……(老師用手比畫著)所以卵石間這里有水塘,這里有水塘,這里有水塘…(老師用手指點著)卵石布滿了河床,也就是小水塘布滿了河床,你再聯系下一句“每個小水塘,都抱著一個月亮!”,你現在看到什么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