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景山(浙教版教學設計5篇)
從情感性的角度出發,我選擇了”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用圖畫再現情境,用導語創設情境,用朗讀感受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
具體設計時,使兩種方法融會貫通,相互交織,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美、領悟美、體會美,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并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
當然,兩種方法結合是否和諧,還得看教程設計。
四、從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統一的角度設計教程。
工具性情感性雙性統一不能只顯示于一、二個訓練環節中,而應當蘊含于全部訓練流程中。據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大環節:
1.導語激情,引入新課。
2.整體悟情,梳理結構。
3.細讀品情,深究重點。
4.結課化情,鞏固延伸。
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每一步的設計:
(一)導語激情,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大家還記得富饒的西沙群島嗎?還記得雄偉的趙州橋嗎?還記得被譽為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嗎?是啊!我們的祖國大好美景,真是數不勝數,特別是首都北京,更是令人神往,最近老師有位畫畫的朋友從北京回來,給我帶來一幅圖,我們欣賞一下(出示掛圖)這就是北京的景山公園,請你看圖這樣說:景山公園()。然后說:( )景山公園( )。”
這樣設計有幾個意圖:(1)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引入入勝的導語,色彩艷麗的圖畫,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并為整堂課定下情感基調,而且在特定情境中訓練語言,培養學生會說話,并把話說具體的能力,體現語文工具性的特點,這樣,兩者相互結合,讓學生有感而發,在愉悅的氛圍中訓練語言。(2)從心理學角度講,運用舊知引出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整體悟情,梳理結構。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先請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誦,再完成以下練習。
“我們走進( ),看到山頂上萬春亭和山腳下的大花壇,沿著山路來到( ),看到各種果實累累,再沿山道拾級而上,來到( ),美麗的北京城盡收眼底。”填三個地點,對學生來說是輕而易舉,然后根據三個地點給課文分段。
這樣設計有三個意圖:①根據閱讀教學規律,從整體入手把握全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②通過配樂朗誦渲染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情境美,語言美。③在這個情境中,運用習題導練法,化課文內容為習題,為學生鋪設階梯,佼學生分段能水到渠成,順利達成訓練目標。
(三)細讀品情,深究重點。
這部分的學習,我主要抓了3個重點的句子,下面我以2、3兩句為例來說一說,第二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
“盛開的菊花有( )色的,( )色的,( )色的,還有( )色的,真是( )!”
“盛開的菊花有的( ),有的( ),還有的( ),真是( )!”
前者重顏色,后者重形狀,通過觀察想象體會菊花的美。
學第三句話時,我設計了一個書面練習,讓學生讀后填空。
“( )的海棠果
( )的大柿子
( )的大蘋果”
再讓學生連起來,用總起分述的結構練習說話。然后表演、朗讀,體會課文擬人手法。
設計這樣的練習,主要有3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