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世人麻木的心——簡析《春日偶成》
喚醒世人麻木的心——簡析《春日偶成》《春日偶成》的作者程顥,是宋代著名的哲學家。在讀這首詩前,我特意查了《宋詩鑒賞詞典》。可惜的是,沒有收錄這首詩。于是只能依據自己的認識,對這首詩進行簡單的分析。
編者把這首詩與杜牧的詩《江南春》放在一起,我猜想是有一定的用意。《江南春》對春天的描寫,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采用對比的手法。為什么這樣說哪?詩的前兩句是寫晴朗天氣下的江南春色,后兩句則為雨天的江南春色。前者明麗、色彩鮮明,后者朦朧、迷離、神秘。兩種情形下的江南,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由此,江南的春色躍然紙上,學生的理解、感受才愈加全面。至于詩背后隱含的政治因素,我想學生有所了解就行了。學生在讀詩時能夠感受江南春色的美,了解詩的敘述手法,才是學習的重點。
而《春日偶成》則有所不同。它是詩人游玩時,即興寫的一首詩,所以說是春日偶成。詩中景物的描寫清新恬靜,沒有雕琢的痕跡,濃濃的詩意自然從詩人的筆端流出。前兩句寫天空飄著淡淡的白云,春風輕輕地拂著人面,時當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間,隨著一行垂柳來到河邊。詩人為什么會來到河邊?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要想讀懂這兩句,我們需要了解程顥的哲學思想。這又是一次知人論世。程顥在中國哲學史上創立了一個學派,由陸象山和王守仁完成,史稱“心學”。據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說,程顥認為,做人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懂得萬物一體的道理;然后牢記此點,并且真誠的用心去做,使人逐漸恢復與萬物一體的意識。了解此點,再來讀這兩句,就會明白詩人為什么會隨著一行垂柳,不知不覺地來到“前川”。那是詩人在明麗的春光中,感覺自己于大自然融為一體了。就像程顥所說,“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就是所謂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這一點,對學生平日寫作時感到無事可寫的學生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啟示吧。
詩的后兩句寫了當時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樂,說我偷閑學那些到處游蕩的少年。詩人感到自己與美好的春光,世間的萬物融為一體,那種自得其樂,被當時的人(作者眼中的凡夫俗子)所不理解,是必然的。詩人這樣寫,一是用別人的不理解、別人的議論襯托自己的快樂,二是希望能夠喚醒世人丟失的與萬物一體的意識,可謂任重而道遠。所以說,它是前兩句詩意推進的結果,意用自己的與萬物合一的感受來喚醒世人麻木的心。
這首詩分析到這兒,才感到作者寫作的高明:在看似簡單的事件中、現象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這就是理趣詩的特點吧。學生學習這首詩,重點還是懂得詩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游春的快樂。至于其中的理趣,萬不可刻意為之。老師不能在教學時,把自己對課文的認識全盤灌輸給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進行合理有效地教學設計。否則,是不能完成本學段課程目標的。如果在學這首詩前,復習一下與它結構、敘述方法相似的《觀書有感》,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