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觸景生情,意興所至而寫下的。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
1、從詩的題目入手。在上課開始,引領學生抓題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詩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觸景生情寫得。同時聯系其他詩人在游山玩水時由于意興所至,往往是佳作傳誦久遠,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處才有感而發。所以這樣發自內心的聲音才會更打動人。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詩的“眼睛”。作為一首古詩來講,要讓一位學生都能知道這首詩的意思,這樣的教學任務并不難。可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古詩,那就很難。于是我試著從詩眼入手,學生能抓住詩的眼睛“樂”字來學習本首詩就相對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讓學生找哪些美景是讓詩人樂在其中的,“云淡”、“風清”、“花”、“柳”、“川”。就是這這樣風和日麗的日子讓作者沉醉其中,就連路人也是笑他偷閑出來玩耍呢。
3、課外擴展。由于這兩首古詩都是有關“春天”,所以布置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春天”的詩,于是在課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讓學生能夠更多的了解祖國的文字魅力,特別是古詩文的學習。
總結了這節課的大概思路,同時也有幸得到了楊老師和汪老師的指導幫忙,覺得這首詩的教學還可以從兩首詩的聯系入手,同時要從多方角度去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比如是想象詩歌誦,比如是想象寫話,同時還可以插入有關春天的視頻介紹,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體會作者的“樂”。
尋找春天——古詩《春日偶成》教學拾粹
今天教學《春日偶成》。
全詩如下: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程顥(北宋)
我主要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通讀全詩,把握主要內容。
在老師的帶領之下,數遍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在詩中在做些什么?從整體上把握全詩的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對故事的情節還是情有獨鐘的。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我在范讀的時候,故意夸張地重讀了“過”字,果然有學生發現了——春游。
沒錯。春游時是什么樣情景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朗讀。
二、抓住情節,感受心情。
1、出示: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從“云淡風輕近午天”你知道了什么?時間。
想一想那個時候是什么樣的云?什么樣的風?這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啊。“近午天”應該是一天之中最為溫暖的時候,想一想天上的朵朵白云輕輕地飄著,太陽暖暖地照著,和風徐徐地吹著,已然過到中午的時候了。應該說作者的春游選擇了一個好的天氣,好的天氣也就有了好的心情。
作者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花”“柳”讓你想到了什么?迎春花、桃花、梨花、杏花……真是萬紫千紅;綠柳依依,讓人心曠神怡,真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絳垂下綠絲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