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教學反思(精選5篇)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篇1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觸景生情,意興所致而寫下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首先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反復誦讀詩文,引導學生正音、斷句,在學生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猜測:詩人是在什么時間做了什么事?當時的天氣情況怎樣?詩人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樣?學生興致高昂,爭相發言,都說得有根有據。在詩句中找到了根據,再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最后要求學生有感情誦讀并達到會背誦、能默寫。因為學生學習主動,問題迎刃而解,老師自然而然就輕松完成了教學任務。
學語文,如果能想辦法把學習變成類似于猜謎語、講故事的游戲形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老師教起來也事半功倍。
4《古詩兩首》之《春日偶成》課后反思
《春日偶成》比較簡單,這是一個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種快樂,從“偷閑”兩字可以讀出來。老人如玩童,這是一個人返樸歸真的表現。
學這首詩,我引導學生學習時,讓學生不要忘記這是老人讀春。我教此課,就讓學生把這首詩帶回家,與自己的爺爺、奶奶同讀,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為,我們年輕人上這課,受年齡閱歷的限制,所體會到的東西往往也是淺層的,是難以體會到那種偷閑之樂。引導學生引導與家中老人玩這首詩,玩著春天,玩著玩著,他們自會發現到春天真的好美,說不定還能夠引發他們深入地思考,寫出一些文章來呢!
現在,好多語文老師要求學生寫春天的文章,我覺得除了我們與學生同游春天去寫,引導學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覺肯定與老師的參與不同。老師帶著學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于學生創造。
古詩兩首《春日偶成》反思:
程顥的《春日偶成》比較簡單,這是一個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種快樂,從“偷閑”兩字可以讀出來。老人如玩童,這是一個人返樸歸真的表現。我教此課,引導學生在大體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通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反復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像,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里讀著,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著,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著。而春天的詩可以說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后,引導他們繼續尋找,盡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于他們綜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領著孩子們走在松軟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滿暖意的大自然中,來一起背誦描寫春天的古詩,是最好不過的了。我和學生一起搜集描寫春天的詩,來朗讀、背誦,效果非常好。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篇2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觸景生情,意興所至而寫下的。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
1、從詩的題目入手。在上課開始,引領學生抓題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詩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觸景生情寫得。同時聯系其他詩人在游山玩水時由于意興所至,往往是佳作傳誦久遠,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處才有感而發。所以這樣發自內心的聲音才會更打動人。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詩的“眼睛”。作為一首古詩來講,要讓一位學生都能知道這首詩的意思,這樣的教學任務并不難。可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古詩,那就很難。于是我試著從詩眼入手,學生能抓住詩的眼睛“樂”字來學習本首詩就相對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讓學生找哪些美景是讓詩人樂在其中的,“云淡”、“風清”、“花”、“柳”、“川”。就是這這樣風和日麗的日子讓作者沉醉其中,就連路人也是笑他偷閑出來玩耍呢。
3、課外擴展。由于這兩首古詩都是有關“春天”,所以布置學生在課外搜集有關“春天”的詩,于是在課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讓學生能夠更多的了解祖國的文字魅力,特別是古詩文的學習。
總結了這節課的大概思路,同時也有幸得到了楊老師和汪老師的指導幫忙,覺得這首詩的教學還可以從兩首詩的聯系入手,同時要從多方角度去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比如是想象詩歌誦,比如是想象寫話,同時還可以插入有關春天的視頻介紹,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體會作者的“樂”。
尋找春天——古詩《春日偶成》教學拾粹
今天教學《春日偶成》。
全詩如下: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程顥(北宋)
我主要的教學流程如下:
一、通讀全詩,把握主要內容。
在老師的帶領之下,數遍朗讀課文,想一想作者在詩中在做些什么?從整體上把握全詩的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對故事的情節還是情有獨鐘的。為了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我在范讀的時候,故意夸張地重讀了“過”字,果然有學生發現了——春游。
沒錯。春游時是什么樣情景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朗讀。
二、抓住情節,感受心情。
1、出示:
云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隨柳過前川。
從“云淡風輕近午天”你知道了什么?時間。
想一想那個時候是什么樣的云?什么樣的風?這就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啊。“近午天”應該是一天之中最為溫暖的時候,想一想天上的朵朵白云輕輕地飄著,太陽暖暖地照著,和風徐徐地吹著,已然過到中午的時候了。應該說作者的春游選擇了一個好的天氣,好的天氣也就有了好的心情。
作者一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
“花”“柳”讓你想到了什么?迎春花、桃花、梨花、杏花……真是萬紫千紅;綠柳依依,讓人心曠神怡,真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絳垂下綠絲絳”啊。
再來看看“傍”字,這個字不是“傍晚”之意,而是陪伴的意思,想一想,作者的是一次怎樣的春游呢?鮮花簇擁,有花兒相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隨”也不簡單,一排排、一棵棵的柳樹在為作者引路呢?
這樣美好的旅程怎能不讓人深深沉醉,所以什么一路走來,就忘記了時間“近午天”了,也忘記了路途“過前川”了。就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美美地讀上兩遍這兩句詩。
2、出示:
時人不識余心樂,
將謂偷閑學少年。
作者這份癡迷的模樣,如癡如醉,恣肆顛狂,簡直返老還童一般,別人怎么不認為他是一個老孩童——將謂偷閑學少年。
三、立足春字,拓展古詩。
本文是描寫春天古詩的杰出代表,不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點,而且形象地寫出了作者春游的感受。想一想,還有哪些春天的詩?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這是孟浩然的春天。
早春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是杜甫的春天。
……
同學們,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可以用畫、用詩、用歌來表達,這是今天的作業。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篇3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觸景生情,意興所至而寫下的。在教學這首詩時,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1、從詩的題目入手。引領學生抓題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詩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即興寫的一首詩,所以說是春日偶成。詩中景物的描寫清新恬靜,沒有雕琢的痕跡,濃濃的詩意自然從詩人的筆端流出。前兩句寫天空飄著淡淡的白云,春風輕輕地拂著人面,時當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間,隨著一行垂柳來到河邊。詩人為什么會來到河邊?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詩人感覺自己于大自然融為一體了。2、抓住詩的“眼睛”。作為一首古詩來講,要讓一位學生都能知道這首詩的意思,這樣的教學任務并不難。可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古詩,那就很難。于是我試著從詩眼入手,學生能抓住詩的眼睛“樂”字來學習本首詩就相對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讓學生找哪些美景是讓詩人樂在其中的,“云淡”、風清”、“花”、“柳”、“川”。就是這這樣風和日麗的日子讓作者沉醉其中,就連路人也是笑他偷閑出來玩耍呢。3、課外擴展。結合課后練習四,進行說寫訓練,體會詩人春游的快樂。在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后,展開想象,如:我看到這美麗的春景,我的心情會怎樣?我又會怎樣表現?不知不覺中,將自己帶入詩里,就能很自然地體會到詩人的那份快樂了。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應該從多方角度去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比如是想象詩歌誦,比如是想象寫話時,還可以插入有關春天的視頻介紹,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體會作者的“樂”;引導學生在大體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通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讀,媒體出示等多種形式反復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像,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古詩《春日偶成》教學隨筆
我國的古詩具有別具一格的藝術和美學特質,是世界詩歌園林中的一株奇葩。如何把我國的古詩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給學生,是我們教師的一項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但是,古詩的教學是一門極具藝術性的工作,如果采用常規教學,往往會使小學生感到古詩枯燥、乏味、晦澀難懂。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消除對學習古詩的懼怕心理呢?這就是我們教師需要共同切磋解決的問題。
在《春日偶成》這首古詩教學設計時,我嘗試采用了電視中“闖關答題”這一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首先,我把學習古詩的方法歸納為六大步:知詩人、釋詩題、讀詩文、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接著讓學生根據方法自學古詩,四人小組討論。然后在全班組織交流,進行“闖關答題”,過關斬將。第一關:“知詩人”,讓學生知道詩的作者——宋代詩人程顥的詩的特點,他的詩大都描寫山水閑居生活。第二關:“釋詩題”,讓學生懂得了這首詩所寫的大體內容。然后,出示教學掛圖,讓學生邊欣賞教學掛圖邊聽錄音,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跟隨詩人去野外郊游。第三關:“讀詩文”,首先請學生板演畫出古詩的節奏,然后讓學生嘗試閱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味。第三關:“明詩意”:先讓學生對照插圖理解詩句中的關鍵字,再說出詩句的意思。根據詩意進行文本拓展補白訓練,讀了前兩句詩要求學生說說描寫春天的成語;結合后兩句讓學生說說能表達詩人此時此刻心情的詞語,古時“我”還有哪幾種表達方式?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最后兩關:“入詩境”、“悟詩情”:請一名學生描述詩中所寫的景色,其它同學閉上眼睛想象詩的意境,悟詩情,然后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出詩的內容和抒發的感情,學習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再次指導學生把詩所表達的情境通過自己的口讀出來,背出來,讓這首詩永遠保留在自己記憶的長河中。布置課外作業:進行文本內容的延伸,將課內引向課外,讓學生課后繼續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為下一課的古詩朗誦比賽做準備。
有幸的是我的這堂隨堂課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點評,真是受益匪淺。這堂課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環環緊扣,同學們學習古詩興趣盈然,師生配合默契。從學生的發言情況看,90%以上的同學都理解了這首詩,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部分學生朗讀非常有感情,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就連平時理解接受能力較差的同學也能當場背誦這首詩了。“yeah!”……亟待改進的是:一、“闖關答題”模式有關細節還需進一步完善。二、理解詩意時要板書關鍵字義,要充分發揮好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三、進一步加強讀的訓練,讀中解意,讀中悟情。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通過本堂課的古詩教學嘗試,我深有感觸:課堂教學設計確實是一門藝術,值得我們去潛心研究,大膽創新。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繼續虛心向其它老師學習,以人為鏡,教學相長。
《春日偶成》教學隨筆
古詩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間,傳誦不已,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祖國文化的命脈。
古詩文的教育在我們學校也得到了足夠的重視,從一年級開始的古詩詞背誦讓每個孩子都能熟練地背上五六十首。
但在教學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古詩雖然背得滾瓜爛熟,但是講不清詩文的意思。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古詩教學中不求甚解。
今天,我在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程顥的《春日偶成》。我事先要求孩子們在熟讀古詩文的基礎上,借助工具書大體上了解古詩的意思。在學習〈〈春日偶成〉〉時,筆者試著問學生:“詩中‘傍花隨柳過前川’的‘傍’是什么意思?”有的學生竟然回答“傍”是“傍晚”的意思,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后來我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知道了詩中的“傍”和“隨”都是“跟隨”的意思。照這樣詩句就解釋為:我跟隨花叢和柳樹……這樣顯而易見是不妥帖,那該怎么譯呢?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我在花叢柳林間穿行……
真的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在孩子們在背出古詩的同時能知道詩句的意思,并且能更好地領會其中的意境。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篇4
景、情、理是我國古典詩詞的重要元素,也是打開古典詩詞藝術殿堂的一把鑰匙,在古典詩詞教學中,若能披景入情、緣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說“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兩首古詩都和春天有關,也都有對于春景的描寫。“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那綠的草,紅的花,歡快的鳥帶給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輕輕的風每個字都浸透的美的體味。詩人用精煉而淺顯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卷。這一美景,不僅成為詩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感動了千年間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華文明的血液里,成為永恒的經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這個美麗的場景,沉醉于這魅力的春天。
如果詩人就此打住,僅僅將一幅圖畫展給世人即沉默無語。也許,這首詩也能名噪一時,但很快將湮沒于歷史的風雨中。詩人的高明之處,更在于他沒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連忘返,而是興起一份對景物,對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關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詩人先強調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感嘆,就特別引人遐想。有人說,這是詩人對于佛教的諷刺,我也同意這種觀點。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不一定非讓他們在這里就學會明顯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壞詩人帶給我們的關于春天的美麗感受。
“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抒發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閑學少年”,出語新穎,平淡中寓有深意,這種“怡然自得”之樂,似乎也感染了讀者。全詩色澤協調,情景交融,在程顥的詩作中,這算的上是一首好詩。
最后再說“理”。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篇5
古詩兩首《江南春》反思:
春的景致直觀地帶給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樣和學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詩意和兒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把讀誦積累與情意熏陶結合起來。《江南春》就是將春景與情結合在一起的詩,可以讀出詩人用“春”創造出一種“責任”。它不能非常透徹地講給學生聽,也許我們不能借古說今,但背誦這首古詩,積累這首詩,給予學生不應該是單單一首詩,應該把思想還給學生。杜牧看到這一切,以詩的方式記載著歷史。詩人是創造者,創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這首詩其實把這一切也都寫了進去。雖然我們不能告訴學生這么多,但通過點撥引導現在的學生做個有思想的人。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劃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或同學之間討論,說說“鶯啼”、“綠映紅”、“酒旗風”等詞語的意思,再讓學生自由串講詩意: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數紅花互相掩映。有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飄蕩。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那許多宏偉的樓閣,籠罩在朦朧煙雨中。再讓學生找一找江南春描繪了那些景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樣朗讀詩歌、背誦詩歌就容易了。
古詩兩首《春日偶成》反思:
程顥的《春日偶成》比較簡單,這是一個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種快樂,從“偷閑”兩字可以讀出來。老人如玩童,這是一個人返樸歸真的表現。我教此課,引導學生在大體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通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反復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像,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里讀著,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著,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著。而春天的詩可以說非常多,這兩首詩學完后,引導他們繼續尋找,盡可能地多研究幾首,這對于他們綜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負載的東西,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領著孩子們走在松軟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滿暖意的大自然中,來一起背誦描寫春天的古詩,是不過的了。我和學生一起搜集描寫春天的詩,來朗讀、背誦,效果非常好。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憶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