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教學反思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的作品。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游,觸景生情,意興所至而寫下的。在教學這首詩時,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1、從詩的題目入手。引領學生抓題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詩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即興寫的一首詩,所以說是春日偶成。詩中景物的描寫清新恬靜,沒有雕琢的痕跡,濃濃的詩意自然從詩人的筆端流出。前兩句寫天空飄著淡淡的白云,春風輕輕地拂著人面,時當近午,我漫步于野花之間,隨著一行垂柳來到河邊。詩人為什么會來到河邊?那是美好春色的自然吸引,詩人感覺自己于大自然融為一體了。2、抓住詩的“眼睛”。作為一首古詩來講,要讓一位學生都能知道這首詩的意思,這樣的教學任務并不難。可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古詩,那就很難。于是我試著從詩眼入手,學生能抓住詩的眼睛“樂”字來學習本首詩就相對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讓學生找哪些美景是讓詩人樂在其中的,“云淡”、風清”、“花”、“柳”、“川”。就是這這樣風和日麗的日子讓作者沉醉其中,就連路人也是笑他偷閑出來玩耍呢。3、課外擴展。結合課后練習四,進行說寫訓練,體會詩人春游的快樂。在大致了解詩句的意思后,展開想象,如:我看到這美麗的春景,我的心情會怎樣?我又會怎樣表現?不知不覺中,將自己帶入詩里,就能很自然地體會到詩人的那份快樂了。教學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應該從多方角度去引導學生誦讀這首詩,比如是想象詩歌誦,比如是想象寫話時,還可以插入有關春天的視頻介紹,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體會作者的“樂”;引導學生在大體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通過看圖朗讀、聽音樂朗讀,媒體出示等多種形式反復體會詩歌的語言和意境,邊讀邊想像,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古詩《春日偶成》教學隨筆
我國的古詩具有別具一格的藝術和美學特質,是世界詩歌園林中的一株奇葩。如何把我國的古詩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給學生,是我們教師的一項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工作。但是,古詩的教學是一門極具藝術性的工作,如果采用常規教學,往往會使小學生感到古詩枯燥、乏味、晦澀難懂。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消除對學習古詩的懼怕心理呢?這就是我們教師需要共同切磋解決的問題。
在《春日偶成》這首古詩教學設計時,我嘗試采用了電視中“闖關答題”這一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首先,我把學習古詩的方法歸納為六大步:知詩人、釋詩題、讀詩文、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接著讓學生根據方法自學古詩,四人小組討論。然后在全班組織交流,進行“闖關答題”,過關斬將。第一關:“知詩人”,讓學生知道詩的作者——宋代詩人程顥的詩的特點,他的詩大都描寫山水閑居生活。第二關:“釋詩題”,讓學生懂得了這首詩所寫的大體內容。然后,出示教學掛圖,讓學生邊欣賞教學掛圖邊聽錄音,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跟隨詩人去野外郊游。第三關:“讀詩文”,首先請學生板演畫出古詩的節奏,然后讓學生嘗試閱讀,讀出古詩的節奏、韻味。第三關:“明詩意”:先讓學生對照插圖理解詩句中的關鍵字,再說出詩句的意思。根據詩意進行文本拓展補白訓練,讀了前兩句詩要求學生說說描寫春天的成語;結合后兩句讓學生說說能表達詩人此時此刻心情的詞語,古時“我”還有哪幾種表達方式?從而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最后兩關:“入詩境”、“悟詩情”:請一名學生描述詩中所寫的景色,其它同學閉上眼睛想象詩的意境,悟詩情,然后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說出詩的內容和抒發的感情,學習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再次指導學生把詩所表達的情境通過自己的口讀出來,背出來,讓這首詩永遠保留在自己記憶的長河中。布置課外作業:進行文本內容的延伸,將課內引向課外,讓學生課后繼續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為下一課的古詩朗誦比賽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