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一次抱母親教案
二、自主感悟,手口并用。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眾所周知,不動筆墨不讀書,是習慣,也是方法,更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巧妙地引導學生去自主閱讀,讓他們圈圈畫畫,圈出重點詞,畫下精彩句,寫下讀書時心里所感。這樣,學生能夠做到把心放進文本里去反復讀,能夠邊讀書邊浮現出語言所要表現的畫面來;這樣,學生也能夠寫出自己對語言的獨特感受、獨到見解來。我想,母親的偉大形象一定會在他們的頭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課堂上,學生的回答能反映出其是否真正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內在含義。在教學第三節時,我抓住“笑了笑”讓學生來體會,學生在我的啟發下,說出了“母親是無私的。”“母親很謙虛,認為做這些事情是不值一提的。”“母親覺得這是應該做的。”“母親覺得這是微不足道的事。”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讀母親的話,學生就讀得更有情。
三、積累遷移,拓展渠道。
語文教育不能僅僅教語文,《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目標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文字的習得,還要培養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堂課結束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回到家,我們可以像作者一樣,抱一抱自己的母親,也可以為母親做一件事,還可以搜集一些歌頌母親的詩歌、短文或歌曲,練習朗誦或歌唱,作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母親。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拓寬了語文學習的渠道,又把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我想,有了這些實踐活動,我們的感恩還可以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特色教育活動課等繼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