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童年的閱讀課堂——《九色鹿》之文本解讀、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總之,在學生的肯定與否定之中,我發現兒童在要求著這樣一種閱讀生活,“不要分好壞優劣對錯”,“課很好玩”,“不要總對我們講要這樣或那樣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東西”等等。兒童們期待著一種真正自由、沒有誰控制誰、沒有誰教育誰,但又學會學習的一種教學。其實這就是“游戲精神”。有一個學生說的很好,她說:“我感覺好的課倒并不在于真的做游戲,而讓我感覺到像做游戲一樣。”在迦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中對“游戲”一詞有著深刻的闡述,這樣的教學不是與“游戲”一樣具有同質的“自成目的、無主體、開放與對話精神”嗎?幸福的閱讀教學如游戲。
“幸福的閱讀教學如游戲”本身就是本課教學反思的成果,再用此理念來反思《九色鹿》的教學實踐,我們就會發現許多問題。
首先有關自成目的性。在《九色鹿》的教學中,學生還是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我的教學意圖,尤其是第一課時中“讀通課文、理解字詞與指導書寫”等這一部分,恐怕這也就是學生說“前一半平常”的重要原因。接下來,自然要思考的是這一些目標要不要達成?當然要。問題是怎樣達成?一是放在心理學的視野里考量,我還是不自覺地囿于傳統的認知線形思維,如果從認知的螺旋發展角度思考,課文的讀通完全可以整合到話題中,字詞的“讀、解、寫”也完全可以分開;二是從相對宏觀的語文課程角度,在此時此境有些東西的達成并不是十分重要,完全可以從預習、課堂教學、作業包括綜合性學習這個整體進行考慮,從而使課堂的自成目的性更強。
其次有關無主體性。迦達默爾說,“游戲的真正主體并不是游戲者,而是游戲本身。游戲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戲者的東西,就是使游戲者卷入到游戲中的東西,就是束縛游戲者于游戲中的東西”。教學就是游戲,閱讀生活才是主體,教師的作用必須建立在“游戲”之內,而在《九色鹿》這一教學,教師更多的是跳出了共同的閱讀生活來發揮作用,因此教學有更多地依賴教師先在解讀的傾向。如果改進一下教學,采用角色選擇的策略,老師做調達,同學們自由選擇故事中的一個角色,當然也可以選調達,再來共同閱讀的話,教師才能真正把自己的作用建立在閱讀生活之內,才能達到雅斯貝爾斯所言的:“真正的權威來自于內在的精神力量”。
當然在游戲視野中閱讀教學,盡管還有許多問題必須深入探討才能更趨明朗,但這畢竟是自身教學的一個重要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