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課堂實錄及反思
又是一片哇啦哇啦。
開始交流展示了。
李雅倩說,我喜歡趵突泉。讀。
理由?
因為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
什么叫七十二泉之首?
就是在七十二泉中它排第一,是老大。
哦,不簡單。還有理由嗎?
池里的水很清,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嗯,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還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從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我覺得很美。
難怪這么多人喜歡趵突泉。
王越說,我喜歡珍珠泉。讀。我覺得珍珠泉很神秘。
哦,神秘?
是的,好像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們拎到了水面上來,那些水珠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急緩,變來變去的,很有意思。
說得好,剛才我們從圖上沒感覺到,因為圖是靜態的,不是實地拍攝,所以珍珠泉的這種動感沒表現出來,但書上這段文字寫得是相當精彩的:在陽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學生接著說書上的)忽快——(忽慢)忽離——(忽合)。一齊讀讀這句話吧。
誰還能再"忽"兩個?
黃煦磊,我喜歡黑虎泉,讀。黑虎泉是由石頭雕成的三個老虎頭,水聲喧騰,晝夜不息,我覺得很有氣勢。
這是黑虎泉的特點了。
五龍潭沒人喜歡了?這一段寫得簡單,我就知道喜歡它的人不多。
有幾人舉手了,童斌讀了。簡單說了說.
對于這樣優美的文章,要不要背呢?
要——大家輕輕地發出心底的聲音。
我的反思:
因為直到上課前,還有五名學生8、9兩課,還沒會背,國慶節就布置了,怕背書呀。這一節課上得非常流暢,一課時基本結束,第二課時就可以完成課堂作業,拓展閱讀。主要的原因是預習得很充分,學生基本都能達到熟讀成誦,所以在讀準讀通方面基本不需要花什么時間。這節課,前面第一段如果再緊湊一些,節奏快一點,后面正好可以留點時間進行寫字,那就完整了。
課間在辦公室,談到學生預習背書,有老師認為沒講之前背書,學生背起來很難,因為完全不懂,就靠死記硬背。這也是實情,可能等我兒子上學了,我會有更切身的感受。從理論上分析,小學階段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讓他們背一篇文章,應該是不費力的,我記得自己上師范時,為了應付考試,明天考生物,今天晚上能把整本書基本背下來,只要定下心來,專心去背,一段一段地背,再連起來,反復幾次,背書并不難,但是那些不專心的學生就難了,因為他分神呀,像我班這五個學生,其中有三個可以說頭腦非常好,但就是定不住神,真正讓他們捺下性子,一定能背好。
如果說因為沒有學,背起來很難,那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一遍當然難,生字還沒掃除,多讀就好了,學習了之后背,那也是多讀的結果呀,而且在教師講之前自己多讀,反而自己思考的東西多一些,受教師限制得少一些。一開始這樣做可能難,不適應,習慣了,語感會越來越好了,背書也會越來越快,腦子就跟刀一樣越磨越快。之前背書困難的,之后背書也不會比別人順暢吧,講完課文了,連讀準字音、讀能句子都做不到的也不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