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說課稿
課文《虎門銷煙》介紹了1839年6月震驚中外的虎門銷煙經過,揭示了虎門銷煙的偉大歷史意義,謳歌了中國人民愛國御侮的斗爭精神。全文語言精煉、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根據課文所在的單元主題,結合課文內容,確立“緊扣壯舉,體悟壯情,蕩滌愛國情感”的教學思路。課前組織學生觀看《鴉片戰爭》或閱讀虎門銷煙的相關歷史資料,讓學生了解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和對民族危亡的影響,初步感知林則徐銷煙的困難和決心。在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識寫生字后,實施以下教學設計:
一、為“壯”擴詞,讀出“壯味”
課堂伊始,為營造和諧課堂教學氛圍,可以采用做游戲的方式,組織學生為“壯”字擴詞。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板書詞語:壯麗、壯觀、壯舉、強壯、豪壯、雄壯、悲壯、氣壯山河等詞語。詞語本身不是孤立的,它們各自帶有獨立的意義和感情,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詞語時,可以要求學生不僅讀出對詞語的理解,還要讀出詞語的意味。這是一組“讓人心動”的詞語,學生在朗讀時必會神采飛揚、浮想聯翩,他們在朗讀詞語時自然地產生與詞語相關的情景的想象。
二、披情入文,察尋“壯舉”
在學生將詞語讀得意猶未盡之時,教師滿含激情引入:“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歷史,走近169年前那段讓世界為之震驚的歷史。”學生齊讀課題。
虎門銷煙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它究竟是個怎樣的事件呢?從課文中找一兩個詞語來說明。這時可以引導學生讀讀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理解“值得紀念”是不同尋常的意思,“偉大壯舉”是指偉大的舉動,并板書:偉大壯舉。
針對最后一節中“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讓學生談談自己的了解,也可由教師補充:英國從18世紀開始經營鴉片,向中國大量走私,僅1835年,就向中國走私鴉片35445箱,約1800000千克,中國吸食鴉片人數約200萬。讓學生們認識到外國商人在中國販賣鴉片,實在是“肆無忌憚”、實在是“無法無天”。而虎門銷煙就像一記耳光抽在他們的臉上、就像一聲巨雷炸在他們的頭上。從而指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讀好最后一節。
在提醒學生認識課文這種首尾聯系的結構以后,可以出示下面的問題:讀讀課文2-5節,找一找能表現“壯”的語句,將這些地方畫下來,放飛你的想象,用心讀一讀。引導學生讀書中思考、讀書中標記、讀書中想象,讓每個孩子憑借思維,觸摸語言文字后面的風景。
三、讀中想象,體悟“壯情”
敘事類課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還原”,正如葉老所言:“要讓學生在文章中走個來回。”由于本文所述的故事歷史久遠,學生對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了解相對較少,因此當學生充分的觸摸語言文字之后,應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品讀。
伴隨著學生的交流,讓學生透過課文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擠得水泄不通”、“彩旗林立”、“身著朝服的文武官員”、“應邀的外國商人”等詞句的理解,指導朗讀。教師還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想象第二自然段中“壯闊的碧海、壯麗的虎門寨、壯觀的場面”,在朗讀中再現還原,憑借朗讀讓師生一起走進“偉大壯舉”的“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