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教學反思
二、扎實進行字詞訓練,教給學生理解詞語方法
“文字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頭等重要的訓練。”我以為,閱讀教學中詞語的訓練,應采取多種方法,擴展學生釋詞思路,優化訓練,指導運用,就能收到較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效果。
許多教師不能根據學生年齡及認知水平選擇適合于學生的釋詞方法,常讓學生翻開字典(詞典)說出要理解之詞的意思,并要求學生把詞義背下來。結果學生死記硬背半天,最后勉強背下來了,可是不知道使用,最后還是等于沒有掌握這個詞,理解詞關鍵在于會靈活運用,從而達到掌握詞的目的。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1、替換法: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替換要解釋的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他們已經掌握的詞匯來解釋新詞。例如在課文中出現的一些詞語“銷毀”、“欺侮”我采用替換法讓學生理解詞語。
2辨析法:在具體的語境中辨析詞義。對詞語的基本意義、引伸義、比喻義加以分析比較,明確詞語在文章中深刻含義。如文中出現的成語“水泄不通”,”一詞,先讓學生說出是“連水也不能流出來”的本義,聯系上下文,就可知道是指“人很多”的意思,接著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有哪些詞語寫出人多,接著讓學生感情朗讀體會硝煙時場面的壯觀。
3 聯系上下文理解:這是一種將放到具體的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來釋詞的方法。如“壯舉”一詞的理解,學完第一課時后在,學生理解了全文內容后,反復詠讀語句,結合觀察書中插圖,領會“壯舉”是形容虎門銷煙是一件氣魄大,盛大的舉動,這樣比單純利用“詞典”來理解,要深刻得多。
解釋詞語,理解詞義,其根本目的和歸宿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教師指導理解的同時,必須適時訓練,使其能運用,而應摒棄那種照搬詞典之法。
三、找準文本空白處,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考慮教材特點及學生需要,本著“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難點關鍵處,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逐步深入,分層次、有梯度地讓學生慢慢進入角色,激活他們的想像力,進行文本的補白和再創造。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幾次補白訓練:1、如果你是圍觀的一位老百姓,當看到硝煙的彩旗林立,人流如潮,你想說些什么?2、如果你是硝煙的一位民工,當看到一擔擔的鴉片被銷毀,你想說些什么?3、當鴉片銷毀以后,老百姓們跳呀、叫呀,他們會叫些什么?在教學時,我在主題深化處設置空白,讓學生回顧和升華所學知識,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課文到高潮,學生的思維活動也處于高潮中,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說是處在“言盡而意無窮”、“一曲彈罷,繞梁三日不絕”的情形之中,這不正是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的佳境嗎?這里的補白訓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使學生對文本有更完整的印象,更全面的了解,以便豐富“林則徐”這一民族英雄形象,深入理解“虎門銷煙”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意義,學生學完后回味無窮,是教學的閃光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