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教學反思
《九寨溝》教學反思
《九寨溝》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七冊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以生動的筆墨,飽蘸著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于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里,折服于靈幻的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里。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于朗讀和背誦。
本教案是第二課時,在這節課中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一位偉人曾說:“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是自主探究的源頭。設計質疑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造成認知的沖突,從而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在開課時,教師讓學生回憶“九寨溝名字的來歷及你認為九寨溝怎么樣?”調動學生以有的知識積累進行質疑“此時,你的頭腦中會有什么樣的疑問?”課堂學習的內容是學生的自我需要,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調動了。培養了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質疑的能力,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確定學習的目標,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在合作、探究中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學生是為了不教。葉圣陶說:“不拿現成的解決辦法來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去找到這種辦法并利用這種辦法來找到別的辦法,解決別的問題。”這些話正好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基本的語文的學習方法”。在學習3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合作學習,出示閱讀提示:“a.、讀3自然段,看看寫了哪些景觀,用筆圈出來。b找自己最喜歡的一處風景,讀一讀。c.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從哪些詞語上能體現出來,在書上作記號。”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掌握了這一段的學習方法:讀——找——想——讀——講。而4自然段的結構和3自然段的結構相同,所以在學習4自然段的時候,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就會把前面學到的方法遷移到4自然段的學習中來,根據自學閱讀提示:“a、思考:課文描寫了哪些珍稀動物?用筆劃出來。b、每人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動物讀一讀,并劃出表示它主要特點的詞語。c、說說怎樣讀就能讀出喜歡的感覺。”學生興致盎然地品讀課文,積極參與動口、動腦、動手,在不知不覺中去獲得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落實了學法指導,真正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第三、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在這節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3自然段在小組內合作探究,4自然段學生自學。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到了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的欲望。“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小學生由于知識經驗有限,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總是不全面的。而教師的點撥、指導常能啟發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頓悟,并且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閱讀方法,比如發揮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緒低落時調動,在迷茫時導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學習時出示了閱讀提示,3自然段交流后小結了學習的方法;學習4自然段時出示了自學閱讀提示,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學生交流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進行示范如“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頂銀光閃閃”,教師提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雪峰的什么特點?”這樣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了。在體會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時候,教師進行了點撥“省略號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么關系?后半句和上文什么地方有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們今后在自主學習中閱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另外,因學而定教學內容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時,學生說到哪一處,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說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在具體教學時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交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