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設計
(3)所以,前來觀賞霧凇的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岑參的名句來——(引誦)“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4)誰來理解這個詩句?
3.再讀第l、3自然段,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是否都是寫吉林霧凇奇觀的,將1、3自然段分開有道理嗎?
( 這一段教學是在引領學生品詞析句賞畫的過程中,感受霧凇奇景之神妙,領略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之精當。)
☆問題2:霧凇是怎么形成的?
1.能用上“因為……所以……”來談一談霧凇的形成嗎?
2.請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這些關聯詞語,說一說霧凇形成的過程。
3.出示句子。
漸漸地,燈光、樹影模糊了。
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
讀一讀這兩句話,想一想,“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幾個詞能否去掉或者互換呢?為什么?
( 這里著力引導學生品讀、比較文本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悟文本遣詞造句的精妙。)
4.根據老師的提示,朗讀第2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象霧凇逐漸形成的奇景。
霧凇在怎樣的情況下形成的呢?(生讀l~3句。)
首先,每當夜幕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左右的時候——(生讀這霧氣便隨風飄蕩……樹木被霧氣淹沒了。”)
接著,漸漸地——(生讀“燈光、樹影模糊了……鍍上了銀白。”)然后,像銀線——(生讀“逐漸變成銀條。”)最后——(生讀“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采用引讀的形式,幫助學生理清第2自然段的脈絡,為后面的背誦做好鋪墊。
五、比賽誦讀。內化語言
霧凇奇景,令人陶醉:優美的句段,亦令人回味。文章不長,我們能把它背下來嗎7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次誦讀比賽,當然,如果能不帶書,上臺背誦那更好。無需全文,你喜愛哪一段就誦讀哪一段。;隹備一下。
六、課后遷移。升華認識
課外閱讀一些描寫霧凇的文章,進一步升華對霧凇的認識。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從讀書實踐中來。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文質兼美的佳作,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方能領悟到文章的真諦,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學行為努力做到:
其一,務本。首先是務學生這個“本”,整個教學設計始終是把學生放在首位,關注學生的實際,著眼學生的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其次是務文本這個“本”,整個教學設計緊扣文本,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探究文本的意,體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讓學生在反復觸摸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享受學習語文所帶來的愉悅。